今日有朋友指出,有關立法會補選的討論,不應集中在誰是民主派的PLAN B,應該集中在初選勝出的PLAN A如何頂住DQ,團結力量打敗保皇黨。
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議席出缺因人大釋法的DQ官司而起,被DQ議員應率先參與補選,以反DQ為綱領重奪議席,倘若被二度DQ,理應激起更大的反抗。
可是,實際的情勢和輿論,卻是從姚松炎參選當日,焦點就落在如果被二度DQ,誰是PLAN B。姚生以高票勝出民主派初選,成為民主派九龍西代表後,記者的問題也不是他如何打敗鄭泳舜,仍然是PLAN B。
記者提問大概反映了一般香港市民的心態:香港人一方面對北京透過特區政府DQ候選人無能為力,一方面又想投票表達,所以很希望知道PLAN B是誰。我會形容這種心態為「消極中的積極」,當民主運動陷入低潮,支持者願意投票已令人鼓舞,大規模的反抗則難以有力發生。
形勢不確定導致的複雜情緒,令九龍西的選戰難以發力,除非姚松炎的選舉資格得到承認,正式成為候選人,又或者「確定到」一個各方接受的PLAN B人選,然後「PLAN A + PLAN B」一起打選戰。這些考慮,都是參與訂立民主動力初選機制的朋友,難以預知的。
初選結果,民主派核心支持者明確表態,姚松炎與馮檢基的差距非常大。在上星期一的記者會上,無論民主動力和姚教授都提出,有需要按選舉結果討論PLAN B人選,不能「鐵板一塊」。有民主派人士提出必須緊跟機制,即若果姚松炎不能參選,就由馮檢基頂上。我則認為此事不能只有「跟機制」一個行事標準,亦要同時考慮勝算,及維持初選投票市民的士氣。在初選投票的市民,很多就是不希望馮檢基成為民主派代表,各方面的數字都令人擔心,「姚落基上」的機制安排會令民主派支持者非常不滿,繼而放棄投票。
輸士氣,就會輸補選,連鎖效應。
民主動力安排了於下星期召開持份者會議,確定最新安排;在此之前,各方都有進行溝通,我也不例外。為了民主派的大局,我本着三個標準行事,(一)要贏補選;(二)要維持初選投票市民的士氣;(三)不要破壞有待完善的初選機制。為了尊重各方,減少變數,我不向記者披露討論過程,也沒有在FB就此事發言。可惜,幾乎每一次溝通都以扭曲的方式成為傳媒耳語,還連累到姚松炎受批評。
姚生無黨無派,兩袖清風,和其他被DQ議員一樣都欠下一屁股債。他從功能組別轉戰地區直選,是燃燒自己以提高民主派的勝算,確保四席全贏。他是初選中實至名歸的PLAN A,如果被二度DQ,PLAN B是誰本應與他無關,他仍然緊張,是因為補選不只關乎一人之勝敗,而是整個陣營能否重新站穩陣腳。
希望民主派有智慧和互信,盡快克服這場PLAN B風波;因為在此之前,我們可能會遇上影響更加深遠的DQ風暴。正如文首的朋友所擔心的,至今民主派仍未有提出應付風暴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