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星期參加了Malaysiakini舉辦的Asian New Media Forum,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東南亞的另類媒體之間的團結,由於他們以英語進行書寫,非政府組織及有社運面向的團體之間,其資訊及意見的交流已很足夠,甚至已有地區性的團體,進行東南亞的資訊流通;相反,東亞一角卻非常分裂,在部份普及文化的層面外(甚麼日劇呀!韓流呀!),我們幾乎互相不認識,溝通也困難,這肯定跟冷戰很有關係,美帝的影響,造就了幾個互不瞅睬的民族國家,眼睛卻向著老美。
東南亞的民間組織共同面對不少相近的問題,它們都是發展中國家,就以互聯網為例,滲透率很低(百分之十左右),例如緬甸,全國只有一千名寬頻用戶,同時也造成數碼鴻溝,吉隆坡中有SEACEM這樣棒的網絡服務機構,有人打算搞網上電視,但馬來西亞的資訊基建大計幾乎是失敗的,導致互聯網用戶只集中在幾個城市,不少NGO對使用互聯網作為動員的前景比香港更悲觀。
除此以外,不少國家面對政府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就以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為例,一直被內部安全法(Internal Security Act)所纏繞,即使沒有事前內容審查,但亦人人自危,Malaysiakini便曾被警察搜查帶走電腦;同時,執政黨擁有及控制大部份媒體(香港正邁向這個方向),使人民生活在一個表面多元,實質單一的資訊社會。
正是這個原因,Malaysiakini的成立別具意義,亦令不少東南亞媒體社會行動者(media activist)尊敬;2004年,著名人權份子兼記者Steven Gan要辦一份獨立於執政黨及大財團的報紙,但政府卻不批准印報許可證,所以決定在網上發展,同時出版中文、英文及馬拉文版。
Malaysiakini以新聞專業及小型商業模式運作,現擁有二十名記者,同時,與一群技術人員合作,一邊開發軟件及提供互聯網服務,一邊進行媒體生產;開辦至今仍然虧蝕,開支猛增(60%),但訂戶及廣告增長亦相當可觀(75%)。
作為CEO的Prem說,Malaysiakini是介乎於商業媒體及另類媒體之間,他稱之為公共服務新聞模式(public services journalism),它既是新聞專業,亦具有社會使命,同時,亦開發適度參與;同時,未來發展方向是多媒體平台,事實上,馬來西亞朋友Jeremiah由podcasting開始,已雄心壯志地準備搞一個星期七天二十四小時的亞洲網上電視頻道,我可以肯定東南亞的另類媒體在未來會更可觀。
一位具有社會關懷的資訊技術人員頗為斬釘截鐵地說,馬來西亞的社會行動主義正在消沉,所以,他們想利用新科技及新媒體來鼓勵年輕一代,以新形式參與政治及社會運動;資深的馬來西亞左翼社會運動家張永新指出,當地社會在短期仍然沒有太大的政治社會變動可能,但馬哈蒂爾離任後,統治階層內部充滿矛盾,現在的民間社會團體處於既蟄伏,又磨拳擦掌的階段,正準備著未來的變革契機。
圖片說明:Jeremiah Foo,籌辦Asia247.tv的成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