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改方案遭高票否決後,對建制派的離場行動眾說紛紜,是真的為了「等埋發叔」?還是另有別情?是「蝦碌」?還是「精心策劃」的劇情?是牽頭離場的「自把自為」?還是背後有共產黨高層「一聲令下」的行動?這些問題,只要共產黨一天執政,我們也永遠不會得知真相。離場的建制議員流淚、哽咽;遺憾者有、道歉者有,一片愁雲慘霧下,像極了一群喪家之犬,到處亂竄,要找回能收容他們的主人。
這正正是本港政壇悲哀之處,一群沒有獨立思考只會唯命是從的奴才式人物,根本就是沒有能力、良心匱乏的政客,只配做小嘍囉、小混混,居然是主宰香港命運的立法會議員,手執大權為權貴抬轎、妄顧老百姓福祉,一次又一次的逼使港人陷入水深火熱的境地。
只要看看特首梁振英突然以「重建社會和諧,減少爭拗」為由,主動押後創科局撥款的審議,讓財委會先審議11個民生撥款項目這個舉措,便知道這群人根本就是為自己的政治前途著想,那會放小市民在眼內。目的很明顯,建制派在政改投票一役敗下陣來,梁振英也要來一個「華麗轉身」,扮作為民舒困,突然關注民生撥款,包括綜援出三糧、公屋免租等,總數約200億元。梁振英及其管治班子,狼子野心永遠不變,挽回民望是目的,急轉軚的舉措便是明証。
泛民議員當然不須再拉布,讓這些民生議題得以在立法會休會前通過。但是否讓梁班子繼續操控,與其成為「超合作」伙伴?忘記了兩傘運動後承諾的「不合作精神」?議會又會否再重現過往的無奈、被動、捱打的局面?市民又再無限次上街、抗議、吶喊?最終又被議會建制派主宰一切?
政改否決後的民主路怎樣走?泛民議員怎樣在議會內爭取?大眾市民怎樣在議會外爭取?再重蹈覆轍地採取以往的抗爭方式,歷史必然重演。我們須要的是「範式轉移」,這個名詞本來是用來描述在科學範疇裏,一種在基本理論上從根本假設的改變。
其實,範式轉移,不單可用在科學範疇裏,也可指社會上的一種思想變動,把過往的信念和組織連根拔起,取而代之的是新崛起的思考方法和辦事方式。香港的民主前路,過往的思維方式和抗爭方法亟待檢討,重啟政改後,不又是原地踏步?不又是一番折騰?到最後只得否決方案這一招,又back to square one?退回到起點, 無所進展?這個惡性循環,我們是否甘之如飴,坐以待斃?
很明顯,香港市民必須跳出以往抗爭路的框框,才有突破性的成功機會。有說可以「全民制憲」、有說必須「修改基本法」、有說要成立「影子政府」。無論何種方法,都是「還政於民」的構想,不再被共產黨和特區政府牽著鼻子走。我們必須認真討論,為香港的前途來一個範式轉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