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婦女協進會
回應《退休保障 前路共建》諮詢文件
欠缺性別意識 豈能達致保障
新婦女協進會(下稱“婦進”)聯同其他團體就此表達對諮詢文件的意見。
雖然政府委託「思網絡有限公司」於2016 年 4 月 15 日就退休保障對婦女團體進行諮詢,然而諮詢會的安排顯示政府根本毫無誠意聽取民間意見。有別於一般的諮詢會於週末舉行,這次卻於星期五 — 一個平常工作日的下午舉行,很多婦女表示需要工作或照顧家庭,根本沒法出席;政府諮詢的誠意有多少,可見一斑。
再者,諮詢會期間,每團體只有2-3分鐘發言時間,更無法確保意見完全記錄在會議記錄中;主辦單位根本毫無誠意讓團體充份表達意見及接受意見。各婦女團體在此對是次諮詢會的安排表示強烈不滿,亦希望在此更詳盡地闡述婦女團體的立場:
一個完善的退休保障制度不但要確保長者退休後能得到適當的經濟支援,更應達致消除歧視,建構共融社會的目的。縱使婦女團體一直強烈表達現行強積金和其他退休保障制度對婦女的保障完全不足、甚至構成嚴重歧視,政府卻視若無睹。政府於是次退休保障諮詢的既定立場更進一步深化歧視。
不盡不實,誤導市民
諮詢文件嚴重偷換概念,摒棄一直沿用的「全民」,取以代之用了「不論貧富」和「有經濟需要」的字眼引導討論。國際社會,包括聯合國經濟社會文化權利委員會和國際勞工組織,均肯定釐訂一個可持續的退保制度是要確保長者有基本收入保障和能夠享用醫療服務,保障長者權利和尊嚴。可恥的是,政府將退休保障變成單一社會資源分配討論,令退休保障缺乏全面討論。
政府更於諮詢文件中說明立場,支持「有經濟需要」模擬方案。一份有既定立場的諮詢文件完全違背中立持平原則,根本無誠意聽取民意,失去公眾諮詢的意義。此外,諮詢內容偏頗不實。整份退休保障諮詢文件只列出政府的融資方法,簡單說是增加稅收,並沒有提供其他可行的融資方案讓市民參考。其實,坊間有相當可行的方案,唯諮詢文件強烈顯示政府的預設立場,對全民概念一概否定。
婦女勞動力不被認同
現行強積金作為退休保障最重要的制度,建基於僱主和僱員的供款和投資回報。因此退休後實際能得到的保障取決於市民投入勞動市場的時間、工資和對投資管理的認知。基於收入而釐訂的退休保障制度很容易構成性別和社會階級歧視,不但斷定現在的社會階級,而這些歧視後果更延至退休生活水平的差別。簡單說,即使婦女投身職場,假如她們投身低工資和不穩定的工作,將來亦需承受較差的退休生活。
於1999年,強積金正式實行前一年,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就香港狀況作出的審議結論,用了很大篇幅表達對低收入婦女和較多女性投身不穩定工作的關注。可惜當時政府並沒有考慮建議;縱使不斷有反對聲音,翌年仍如期推出強積金制度。
十數年後兩性於就業市場的薪金差距仍然明顯︰根據政府2014年統計數字,本地女性月入中位數為港幣 11,000 元,遠較男性月入15,000 元為低,其中從事月入少於6000元兼職工作的女性,高達16萬人,較男性多出一倍。此外,非從事經濟活動的女性有近157萬人,男性只為90萬。
從以上數據可見,更多女性從事低層次和兼職工作,而這些工作多為低工資與不穩定,這令婦女較容易面臨失業,更需要社會福利的支援。由於現時的退休保障制度只看重工作的必要性,低工資與不穩定收入嚴重限制強積金供款額和承受基金投資風險的能力。這些因素都令婦女晚年生活得不到保障。
家庭崗位歧視,工作失去保障
聯合國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委員會於2005年對香港的審議結論表示,極度關注家庭主婦、殘疾人士和長者因未能供款而遭排除於強積金制度外。於現時一個著重工資收入的退休保障制度下,家庭主婦擔任的家務工作並沒有得到社會認同為一種重要的勞動力,因此不受保障。對於無工作經驗和強積金保障的家庭主婦,便需要依賴配偶和子女供養退休生活。
社會一方面並不肯定家庭主婦的勞動力,退休保障制度嚴重歧視家庭照顧者,令婦女變成家庭和社會的依賴者。另一方面,香港家庭住戶人數下降,由平均於1971年的 4.5 人下降至2011年的 2.9 人。如以家庭作為長者照顧單位,變相加重配偶和子女的負擔。
家庭住戶人數下降亦表示香港整體勞動力下降,去年政府發表的人口政策報告顯示,勞動人口撫養長者比率將由現時平均4.7對1,降至2041年的1.8對1。有見及此,報告建議加強對策,鼓勵年輕夫婦生育和婦女投入勞動市場。可惜對策未能達致雙效。隨着女性的教育水平普遍提升,婦女就業率於過去十年上升2.1%至2015年的50.8%,佔整體就業人數44.5%。但在職婦女如想兼顧家庭崗位依然困難重重。
根據平等機會委員會數字顯示,懷孕歧視仍是香港最嚴重的歧視之一。於2014/15 年度根據《性別歧視條例》進行調查的280 宗投訴之中,懷孕歧視佔40% (104 宗) ,涉及婦女於放產假後恢復上班即被解僱。然而現行法例無規定婦女有法定權利重返放產假前的崗位。於2014年7月至10月期間,平機會進行了「歧視條例檢討」的公眾諮詢,不少非政府組織和個人表示,婦女放完產假後隨即被調職或以和放產假無關的藉口解僱員工。
政府沒有落實進一步消除家庭崗位歧視,令婦女於家庭和工作選擇之間陷入兩難局面,現行的退休保障制度亦令婦女得不到保障,婦女陷入多重困局。
深化歧視的性別定型
退休保障制度的討論涉及社會人口結構,從而考慮社會資源的分配模式,人口老化和對勞動人口的影響便成為討論焦點。不少討論往往把社會整體出生率下降的責任直接放到婦女身上,使婦女個人生育與否和能否照顧家庭的決定變成一個社會問題。
社會一方面將社會再生產的責任完全放於女性身上;但另一方面,社會卻沒有給予足夠支援和法例保障鼓勵婦女生育,履行家庭崗位的婦女往往在工作間飽受歧視。整個退休保障的討論中的社會責任對女性的身體和經濟自主性有著重大影響。
去年一月發表的人口政策報告顯示撫養比率由現時平均4.7名勞動人口供養一名長者到2041年會降低到1.8。有見及此, 人口政策報告建議「鼓勵更多婦女加入勞動市場之同時,亦肯定婦女對家庭的貢獻。」因此「加強幼兒照顧服務,協助婦女同時兼 顧家庭及工作的需要」以及「支援有意生育的年輕夫婦」。去年施政報告和財政預算案同時採納這些建議;包括「鼓勵僱主提供較受婦女歡迎的兼職空缺,促進婦女就業」和「投放一億三千萬元加強託兒服務,支援婦女兼顧家庭和工作」。
這些措施雖然旨於提升婦女就業, 但藏著很強烈「男主外、女主內」的兩性概念,字裡行間已深化性別定型。加上去年正式實施男性僱員三天侍產假,仍遠低於世界多國的日數。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於2014年就香港狀況作出的審議結論,亦譴責政府只訂立三天男性僱員侍產假和女性僱員10周產假並未達國際標準,令在職男女無法參與家庭照顧,忽略男士享受家庭生活的重要性。可見政府映政府對兩性平權的發展沒有概念,完全沒有將男性參與家庭生活的需要及責任納入考慮。
然而,諮詢文件比人口政策報告和施政報告更不堪;只談及人口老化趨勢和撫養比例,完全沒有提及任何增加勞動力的措施。如此退休保障討論只談及財政開支,欠缺性別角度,更漠視社會其他政策的連帶影響;不但影響女性發展,不同性別人士很容易被侷限於傳統性別角色,自主性和家庭生活亦因此會受到很大限制。
惠及全民的退休保障才可以符合人權責任,大大減低標籤效應,維持平等和免受歧視原則。婦進因此建議:
1. 落實全民退休保障制度,支持2064全民養老金方案
2. 退休保障個人金額並不能低於一人家庭貧窮線的水平
3. 肯定婦女勞動力,確保婦女得到世界銀行退休保障五條支柱相同的保障範圍
4. 消除家庭崗位歧視和性別定型,讓不同性別人士都能享受工作和家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