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網絡總監鄭敏華
參與特首選舉的其中三名參選人已成功入閘,在此以前,社交媒體上就非建制派選委如何或應否作策略性提名、甚至策略性投票,討論甚殷,網民激動之情躍現屏幕,各抓住一己立場,你一句來我一句往,真正的策略性思考,容許風險與效益平衡計算的民主協商過程,在秒速反應的虛擬世界似乎並不容易。
激烈討論的其中一個關鍵因素,就是「民意」。有傳媒及學術機構自去年底已開始進行特首參選人的支持度民意調查,亦有機構擷取網上社交媒體用戶的大數據來呈現民意傾向。有趣的是,傳統以電腦隨機抽樣電話訪問形式的民調,與集中網上大數據分析的民意支持度,結果趨勢雖然相若,但兩大候選人的支持度差距卻又大不同。雖然兩類樣本組成有別,對支持度的定義亦不盡相同,但作為理解各候選人民望高下的參考,特別是其中兩大熱門候選人的支持度,在網絡世界與普羅大眾之間的分別,仍是值得探究。
網絡世界民意 VS 普羅大眾民意
本機構思網絡於2月2-9日期間,透過網上問卷及街頭訪問兩渠道,收集了合共540名市民屬意某參選人當選特首的理由,並以此進行有系統的質性意見歸納及分析,從中疏理出市民心目中的[十大揀選特首準則]、[十大不認同的參選人特質]以及[各參選人的公眾形象]。
540名受訪的市民當中,225人是來自網上問卷,315人是街頭訪問,而各候選人的「網上:街上」支持度分別為:曾俊華(53%:36%)、林鄭月娥(7%:25%),及胡國興(20%:11%)。不難發現,曾俊華與林鄭月娥在網絡世界的反應較為極端,難怪坐在電腦前觀戰,抗拒林鄭月娥與支持曾俊華的網民,對非建制派選委的提名與投票想法,是「講吓想法」都經常被評語連珠轟炸得無法跟上。
各人獲支持的理由
相反,在街頭訪問所見,林鄭月娥與曾俊華的支持度差距明顯收窄,這亦與隨機抽樣作電話訪問的民調結果較接近,這大概會令網民有如看到另一個平衡時空。
本機構研究重點其實在支持與不支持的「理由」。假如將支持各候選人性質相似的理由歸類數算,然後再將這些歸納得來的理由(或市民認同特首應有的特質)按其出現數目多少排序,便可得出市民心目中的[十大揀選特首準則]。結果是,第一位理由:「認同該參選人施政風格、理念或政綱」;第二位為「形象好、親民、溫和及良善」;第三位則是「經驗及過去公職表現」。
各民調中支持度均高企的曾俊華,在這三大準則中均獲普遍而高的認同,他得到最多人提及的一環,非「形象好、親民、溫和及良善」莫屬;至於整體支持度在三人中最低的胡國興,卻在第一位理由:「認同該參選人施政風格、理念或政綱」的單項中,取得較曾俊華更多次數的認同;而爭議最多的林鄭月娥,也在第三位「經驗及過去公職表現」的單項中,亦取得較曾俊華更多次數的認同。
成也形象 敗成形象
相反,受訪者也有說出不支持各候選人的理由,相同方法歸納後,受訪者不認同參選人特質的第一位是:「形象、個人性格及性質不討好」,林鄭被指形象與性格特質不討好之次數,實僅次於未能入閘的葉劉淑儀;第二位負評則是「過往公職表現欠佳」,而民望高企的曾俊華,竟然是取得這項負評最多的人,這同時又是他本身最大的負評;葉劉淑儀過去就廿三條立法,原來至今仍深入民心,同歸這類。至於,第三位的不支持理由,則是「知名度低」,這方面胡官就遠遠拋離對手。
簡言之,原來都是「成也形象,敗也形象」。
民意何價?
香港目前只有約1200名選委有票投選行政長官,市民未能一人一票作最後決定,但同時中央領導人又不下一次提出當特首的其一標準是「港人擁護」;民意指數,似乎是一個重要指標。至於選委們,假若善意地想回應市民意訴求,除了民意指數,市民的訴求其實又是什麼呢?以上我們看到的,在「認同該參選人施政風格、理念或政綱」中就包括捍衞香港的核心價值,如法治、高度自治、普世價值等,其次的原來不過就是人品,要親民隨和,不要獨裁專制等,甚至不少要求竟然是「似番個人」。
伸延閱讀:
《特首選舉你點睇》研究報告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