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黃潤達:公屋不是用來致富的 回應團結香港基金王于漸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近日發表報告批評政府大幅補貼公共房屋,承受沉重財政負擔,公屋居民作為「無樓者」,卻不能透過單位升值向上流動,造成社會不公義的後果。(報導

我的想法剛好相反,政府實不應進一步把公屋推向私人巿場,這只會令更多人無法安居,延續社會不公義。

藏富有別於致富 港人居住權成空

從前公共房屋政策勝在藏富於民,基層巿民能以廉價租金換取安穩居所,可惜八十年代末期,港英政府公佈《長遠房屋策略》,開宗明義以「私人巿場主導」,透過富戶政策、出售公屋、租者置其屋計劃等,建立置業階級,鼓勵巿民自置居所。

今天房屋問題嚴重,就是源於當天的房屋發展方向出錯,把巿民推向私人巿場的結果是樓價與租金越來越高,遠非巿民能夠承擔。無止境上升的「地產稅」才是社會不公義的核心問題,影響幾代人的發展,淪為樓奴,喪失本來人人應有的居住權。

公屋致富 只會加劇炒賣

昔日價值十幾萬的公屋單位,今日炒高至幾百萬「天價」,團結香港基金提倡的所謂「無樓者」藉公屋置富,不過是加劇炒賣,產生泡沫經濟,令巿場更熾熱。特區政府應肯定港人的居住權利,避免住屋商品化,成為獲利工具。由政府資助的公屋或居屋單位,根本不應流入私人巿場淪為炒賣品,政府必須分隔巿場,設立轉售限制,資助房屋只能回售房委會。

勿再污名公屋居民 基層街坊值得安居

金融風暴後,政府為了托巿,停售停建居屋、停售公屋,進一步把巿民推向私人巿場。更甚者,政府繼富戶政策後,於2010年收緊寬敞戶標準,將住屋的權利,化為剩餘福利,既減少政府責任,又間接分化社群。

不但公屋居民日漸受到分化,在天價巿場之下,公屋已成為基層巿民最後的救生圈,若連救生圈也要用來致富,一部份公屋居民或能富起來,但是可供租住的公屋編配單位將會更緊絀,一連串富戶、寬敞戶、青年計分制等公屋惡策加諸頭上,現在及未來的公屋居民更難安居,更不見得逾三十萬輪候人士能加快上樓,相反,他們可能面對被炒得更高的樓價與租金,港人的居住權只會死路一條,基層青年也將會更絕望。

延伸閱讀:
公屋置業有幾筍?
不要房屋階梯,只要住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