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拉.庫克
過去一年,香港的各種不同意見都受到了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大陸對某些媒體的影響力也在不斷增強。但是,一些英語和中文非營利數位新聞媒體的崛起,使其覆蓋範圍變得多樣化,並間接地挑戰主流媒體,以避免公開的自我審查。
● 對不同意見的壓力增加,尤其針對地方主義運動:在親北京的候選人林鄭月娥7月1日就任香港特首之前,民間社會和政治活動人士就已然遭遇新的挫折。各方聯合的民間人權陣線(Civil Human Rights Front)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年度示威遊行中就遭遇了阻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紀念日)訪港之前,抗議人士遭拘捕,抗議標語被查禁。8月份,黃之鋒、羅冠聰和周永康等人因領導2014年的雨傘運動而被判處6到8個月不等的刑期,儘管他們提起上訴,且從他們被定罪後,他們已經數度出入監獄。(黃之鋒於2018年1月17日被判入獄,但在23日被保釋出獄。)在這一學年裡,大學校園變成了意識形態的戰場,大陸和香港的學生競相在所謂的民主牆和其他公共場所主導政治演講。不過,也有一些亮點:2014年被中國當局綁架的五名書商之一林榮基計劃在臺灣重啟他的書店;2016年被迫關閉的1989年天安門事件紀念館,在一個新的地點重新開放。
● 大陸投資和內容湧入傳統媒體:2016年初,中國大陸電商巨頭阿里巴巴收購了《南華早報》,似乎使人們開始擔心《南華早報》的編輯獨立性已逐漸式微,而這似乎已經開啟了一種趨勢。在2017年,《蘋果日報》(Apple Daily)將旗下雜誌《壹週刊》賣給了一位私人投資者,導致人們猜測這份雜誌隨心所欲的政治報導可能會受到影響。9月4日,香港電台(RTHK)以國營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香港版節目取代了它的BBC國際頻道24小時廣播節目。儘管對中國媒體大亨李瑞剛投資無綫電視(TVB)存在爭議,但法院最終還是允許他增持股份,而他也在10月17日成為該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董事會副主席。香港記者協會(Hong Kong Journalists Association)的年度報告顯示,到2017年底,26個主流媒體中有9家在中國大陸的控制之下或受到影響。
● 數位媒體影響力增加並獲得認可:數位媒體初創企業顯然給陷入困境的新聞行業和新聞消費者帶來了希望。在年度《新聞自由指數報告》中,香港新聞記者協會發現記者和公眾對新聞自由的看法在兩年內第一次有所改善。Hong Kong Free Press(HKFP)聯合創始人兼總編輯湯姆·格蘭迪(Tom Grundy)在接受國際新聞研究所(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採訪時表示,網路新媒體的出現是「一種未被充分報導的、更積極的事件,來自於雨傘運動的抗議活動。」HKFP和「傳真社」(FactWire)成立於2015年,眾新聞(Citizen News)網站於2017年上線。許多數位媒體都是非營利的,消除了對收購將削弱編輯獨立性的擔憂。9月19日,政府宣佈允許線上媒體記者參加官方新聞發佈會,這一長期政策的改變是堅持不懈的倡議活動的結果。格蘭迪(Grundy)說,自去年11月以來,HKFP的記者確實能夠參加政府活動,並向政府官員提出問題,儘管相關的法律條例尚未公佈。然而,他和其他新的數位媒體面臨著財務上的挑戰。許多人靠眾籌生存,但這種方法的可持續性仍不確定。今年4月,獲獎的營利性機構「端傳媒」(The Initium)在90名員工中裁掉了70名,但未能獲得足夠的投資,他們轉而求助於付費訂閱。
薩拉.庫克(Sarah Cook)是自由之家資深研究分析員,《中國媒體快報》專案主任,長篇調查報告《中國靈魂爭奪戰:習近平治下的宗教復興、壓制和抵抗》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