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聯被稱為「建制派」,它的宣傳短片也充份體現「建制美學」。這部短片不算出色,也不算創意非凡,但勝在簡潔而統一,跟民建聯過去的形象,甚至政府的宣傳都非常吻合。
資訊量盡量減少,但意象簡明更不惜重複相近的元素而加強感覺,是香港「建制美學」特點。全片以寧靜的海邊與小孩開首,不強調爭取甚麼,不像民主黨,沒有口號,反而是非常溫馨的「我祝願」,結合「經濟繁榮」,「和諧」與「穩定」,接著是團結一致,然後是「我地一齊實現」。這些意象抽象但熟悉,在官方宣傳下,它們之間已形成非常自然化(naturalized)的關係。
導演在政治美學上花了一點心思,海水的藍色,天空的藍色,以至民建聯的藍色衣服,是短片貫切的主色。而幾個候選人物的表情接近,製造「和顏悅色」的感覺,沒有繃緊的激動,製造親民與關懷的感覺,例如譚耀宗拾起小孩的祝願水瓶,向李慧琼發出「唔好做咁夜呀」的聲音以及她的微笑回應,曾鈺成買外賣時跟老闆說:「人人都話通脹,你都冇乜加價…」,這一切都盡量減低政治元素,強調日常生活(片中段曾鈺成與茶餐廳老闆交談)與經濟民生。而背景音樂亦不選擇節奏感太重,反而是較輕盈的。
民建聯似乎已很熟習這套官方美學,作為建制派政黨,跟政府以及眾官方機構互通款曲,所以,你會看到一些畫面跟《心繫家國》後來的畫面很相似,例如寫書法大字一幕最是明顯,跟近一兩年《心繫家國》的短片很一致:明明是抗戰激昂內容的國歌,卻配上歡欣平和的家庭及小孩畫面。
從民建聯的形象工程看,我有點懷疑所謂「鐵票論」,因為,它的宣傳似乎指向一群政治化不高的選民,如果是成功的話,高投票率並不一定不利民建聯,而它也不必單單依靠「鐵票」(所謂「鐵票」,反而是政治派別分明的選民)。
同時,也可窺見一些建制派與泛民之間的政治策略分別。由於泛民爭奪了不少八十年代以來的公民政治空間,例如遊行示威,以公共議題爭議起家,所以,建制派在這方面處於下風,它們的政治策略越來越不注重內容與爭議,反而注重經營形象及感覺。但是,政治與美學是密不可分的,更無可避免,經歷多年,雖然建制派的政治美學未達國際性的高水平(跟許多歐美國家及亞洲地區比較),但其經營已有長足的發展,漸漸發展成一個系統。但從之前我對民主黨選舉短片的分析,可以見到反對派的政治美學系統性不夠,花的心思及成本仍少,需下多番功夫。
下一篇我會再分析一下公民黨的Hip Hop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