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證實疫苗66%有效。你以為家長看到的是66%,其實他們看到的是34%無效。曾有人證實疫苗副作用風險僅為百萬份之一,你以為家長看到的是百萬份之一,其實他們看到的是:一。如果不知道家長看到什麼,這文章不必讀下去;如果知道家長擔心什麼,認為假資訊舊新聞錯信息害死人的一群知識份子,或已找到更好的溝通方法,游說家長為孩子打針?然後,就出現了「謝安琪錄音」與「黎明臉書帖文」事件。儘管一眾知識份子與醫生都反駁二人,不惜動用「醫學歸醫學,娛樂歸娛樂」的階級觀念猛烈抨擊娛樂界發表言論的人,卻仍未改變現實:疫苗竟然缺貨!兩批網民,一群專業人士,澄清疫苗生產過程與部份成份,紙上談兵;沒有疫苗,人人空談,市民只好自求多福。
今年一月,袁國勇醫生接受主流媒體訪問時,主持人提到醫護界流感疫苗接種率低,袁醫生說感到可惜,並希望會有改善。他當然沒有提到前一年度統計得悉大部份護士沒有打針,當中有逾六成護士是擔心副作用。當家長擔心孩子會得副作用時,知識份子回應的腔調,是有群組又發放假資訊、不要再信KOL、 「群體免疫」十分重要、「公共衛生」人人有責……前設就是,大眾衛生安全風險,遠高於孩子個人健康是否抵得住副作用。
當前線醫護人員說擔心副作用時,知識份子沒有怪責他們。同一種擔心,為何孩子的家長受責,前線醫護人員毋須承受?論資訊,護士掌握得最多;論「群體免疫」「公共衛生」,護士身處醫院,每天頻密地接觸各種病者,應該更需接種以提高「群體免疫」效果,保持「公共衛生」?
至今,指責謝安琪的人,遠比質問護士的人為多,言辭遠比質問護士的人為烈。我們都知道,護士怕的是打針後有反應不能工作,當然不能怪責;問題是政府投放多少資源給他們才足令他們安心工作。
Fact check熱有助理性討論?
隨多宗政治事件的起落,民間fact check政府言論、政治人物言談,引起大眾關注,成為公民社會以事實回應與反駁的、最有效果的充權行動。政府比公民擁有更大的輿論操作優勢,而公民社會在民間有社交媒體,始習慣「用事實說話」,呈現政府行使話語權時的不慎甚至失當。
風氣持續,主流傳媒與網媒編輯各自在社交媒體嘗試就疫苗資訊「闢謠」「打假」,並主動帶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運用媒體向更多人展示Fact check成果,獲大部份知識份子支持,甚至一度呼籲Unlike 「KOL」的專頁、移除某歌手的歌單。那麼,fact check能導正他們口中被誤導的大眾嗎?有文章曾述,「KOL」專頁LIKE的數目,竟有攀升;至於黎明臉書帖文口脛,竟然與醫生(後來)陳述的吻合,連知識份子都無話可說。
為什麼fact check對於家長來說,起不了作用;對知識份子來說,顯得深表認同,卻沒有增加家長對疫苗的信任?政府沒有要求全體醫護人員都打針,而鼓勵家長為孩子和長者打針,行事作風標準不一,難以令人信服,相信是原因之一。言教不如身教,都是常識,專心做fact check的人,既沒有質問醫護人員為何不打針,又無鼓勵他們打針,更無質問政府疫苗措施的不足與缺陷。沒想過身教的重要,大家就千萬不要問這群人,他們自己是否已打針。
社交媒體的like and share顯得於事無補,若非源於大家對家長界和醫護界的標準不一、覺得醫護界不打針而孩子要打針沒問題,就應是源於知識傳遞方法的失效,以致花費心神做的fact check,家長不聞也不問。在這個非常時刻傳遞知識,無助於解開家長疑慮。
理論歸理論 身體歸身體
二月二十四日,主流傳媒記者在社交媒體朋友圈中,描述自己採訪的疫苗故事,在末句tag網媒編輯說「講得出做得到」,亦有活躍網上的「博士」發帖大讚節目。同日,專題節目出街,名叫《新聞透視》,上半部重複運用去年六月同一節目的內容,談1998年MMR報告失實,談「群體免疫」理論,談「反疫苗」社群。較新穎的是,列出日本一項研究指「每四百二十個小童打針,有一個老人就不會因流感而死」,乍聽似是「蝴蝶效應」吧?同日,我到親戚家拜年,家有三口,一是十多歲的女生,一是年逾九十的老人。一家之主瞄了瞄電視機,拋了一句,就沒說下去:「仲好講!打完針兩個都病足一年!」翌日,另一親戚來拜年,說幾日前才收到朋友孩子(二十多歲)打過針都中招(乙型)並且入院,身壯力健,以為可以出院,不料昨天就收到朋友為孩子安排喪事的信息。人生無常。一年見一次的親戚,新年流流,竟都主動提到這些事。
我不知道日本小童打針有一老人不會因流感而死的調查與統計,採樣準則如何,它的fact若套用在香港有效否,只知道做研究和印證理論的學者們,無論當下多麼努力鑽研,都不及幾個親戚與朋友的經歷——他們不會在社交媒體寫下經歷與私人信息,亦因他們不是歌手明星,信息就算被人往外傳送,都會視作hear say,不會有人相信。至於我自己,倒是第一次親耳聽到有人親述打流感針的感受;就算是我伴侶的同事打完針,母女都中招,得了乙型,這種真實事件,無甚參考價值,此前我都沒有向人傳遞(既然想到寫到,就在此記一筆,切勿作準)。如果「群體免疫」理論有效,為大眾著想,是否表示一眾打針的人都必須冒副作用的風險?如是,誰可為我們在得副作用後提供適切治療?節目選用 「 小童/老人 」 報告,會否引致社會出現要小童打針來保護老人的說法?香港小童是否每人都適合注射疫苗?節目上半部仍在抨擊去年抨擊過的對象,卻沒有花篇幅說明哪些人不適合注射流感疫苗。
且看某議員宣傳自己可為市民接種流感疫苗的呼籲字句:
以下人士不適合注射流感疫苗
- 對蛋白、雞肉、甲醛、辛基苯酚乙氧基化物(曲拉通 X-100)有過敏反應者
- 對任何疫苗有過敏反應者
- 曾在注射疫苗後出現手腳痲痺或無力
- 注射當日是否有發燒或感冒徵狀
- 孕婦只可注射肌肉式注射流感疫苗
- 現時服食抗生素者都不宜注射
到底市民大眾有多少人能確定自己對蛋白、雞肉、甲醛、辛基苯酚乙氧基化物(曲拉通 X-100)及疫苗所含的成份,有過敏反應?(某清新廣告形容甲醛對孩子有害,倒是記得的)就算有錢看醫生檢查過,都不保證風險有多高。打進身體的,又有多少份量?(就曾有醫生公開說,如果給家長知道疫苗副作用,家長一定不會給孩子注射)而決定為孩子注射的家長,如果想把附在疫苗的化學物盡早排出,有甚麼方法?fact check的人只會指出別人的問題,不會建議解決問題的方案。而該節目製作人員有沒有提醒市民,哪些人士不適合?似乎沒有提到;莫講今天一針難求,就是庫存充足,在教育和指引嚴重不足的狀況中,決定去打針的人,捱過副作用的,還敢再注射嗎?如果衛生署為市民事先檢查身體才注射,並且多開講座,講解流感疫苗,民間疑慮自然減少。甚至應向全港市民提供免費檢查,知道適不適合打針,接種率想必大可提高。或者,我的親戚知道打針後會有甚麼「正常」反應,翌年就會乖乖排隊打針?打完針還是中招甚至離世的青年,這種「百萬份之一」的悲痛事件,就不再有流傳的價值。
當每個家長都想盡辦法避免感受那種切膚之痛的機會時,做fact check的人不會告訴市民大眾解釋疫苗生產過程、副作用與風險,只會強調坊間說含有重金屬的都是假新聞;如有提到哪些人士不適合施打, 例如對蛋白和雞肉敏應者,就說明了疫苗生產的來源;如有提到內含什麼化學物,就會說明疫苗含有甲醛與辛基苯酚乙氧基化物,甚至其他化學物。那都不是重金屬,可是都是直接輸入血液的物質;如要市民打針,萬全之計,當然是呼籲事先檢查身體,而不是把副作用說是正常,為了公共衛生,風險還是要去冒。家長要的是「解藥」,而不是實踐「普渡眾生」的遠大理想:身體是孩子的,孩子是父母的,既然要每年打一針才有保障,這打不完的針,當然要解釋清楚;「群體免疫」要打針去保護不打針的人,試問,這種說法,有誰樂意接受?
吞拿魚罐頭口水戰
在學校工作的朋友,自己是三高人士的前輩,他們都打針了,沒有甚麼反應。當中,前輩是經醫生建議而打針的,事前想必是有做全面檢查,才去注射疫苗?如果全港市民都像前輩一樣,有資源有機會有時間去做檢查,知悉副作用,有應對方法,市民充份掌握流感疫苗的全面知識,「群體免疫」理論有望實踐。可悲的是,許多在心裡反對孩子注射疫苗的家長,在社會氣氛與家庭壓力下,都為孩子注射了。在關注疫苗創傷的群組裡,無助、無奈,希望有人指導他們解除「針毒」的方法,由於問題重複,群主都會重貼以往的做法,給家長參考......如有醫生看到這些帖文,不知道有甚麼回應?
上述提到去年六月的 《新聞透視》,就有一位「趙醫生」聽了有家長擔心疫苗有「水銀」,就用吞拿魚罐頭為例,指平日食用的吞拿魚罐頭都有 「水銀」 ,意思大約就是說,家長杞人憂天,日常接觸的 「水銀」 ,身體都不那麼容易累積。不過,最近就有報道指,曾有孩童長期濕疹,檢驗血液後,發現含有重金屬,源頭就是吞拿魚罐頭。經治療後,濕疹逐潮康復。
家長的觀察和擔憂,可能很難經得起科學驗證,在醫生和許多知識份子眼底,在洋洋千萬份醫學報告裡,那都不是有參考價值的、需詳細分析的事情;更多的是,家長憑直覺和主觀覺得孩子得病是因為某某某:就曾一度懷疑嬰兒十四針所含成份,是嬰兒患濕疹的原因,而濕疹成因正是與免疫系統有關,有人否定,亦有人覺得有關。不過,容我們想想,若非「趙醫生」說過吞拿魚罐頭有 「水銀」 ,在這類「口水戰」中反駁家長過於擔憂,我們未必知道有些罐頭的確不宜長期食用,甚至會引發疾病,莫講疫苗其實有化學物直接注射到體內。時隔八個月,「趙醫生」覺得的小事,如有家長當時聽信是小事,一旦導致孩子患病,「趙醫生」的失言,比起所謂「KOL」的失實,哪個更可怕?
為何家長自行研讀「醫學報告」
香港疫苗政策失效,有人借鏡於美國,認為是「KOL」出書、明星言談影響,持這腔調的人都捉錯用神。既源於醫生缺乏與看診人溝通的時間,亦與醫護界自己對流感疫苗欠缺信心有關。看到醫護界接種流感疫苗的數字,愛fact check的人根本不敢評論和回應,或不是他們不擅長討論;他們給自己的定位,是減低「KOL」在大眾傳遞「健康資訊」的力度,逕自傳遞「正確」觀念。他們明顯沒有顧及家長感受:有家長要照顧疑因疫苗受創的孩子,最科學的回覆一定是「沒證據證明與疫苗有關」。
醫療界注射前沒有妥善說明與教育,無暇、無資源亦無責任追查這些孩子受創原因,家長就只有指控疫苗。台灣陳姓高職生在十年前施打流感疫苗後,健康轉壞,接連數年出現不同症狀,終不幸離世。父母興訴訟、失敗、上訴,結果福衛部指死者死亡沒有證據證明與疫苗有關,但附一句不排除二者關係,法院判父母勝訴,鉅額賠償。福衛部與疑似受害人家屬的經年角力,至今仍未有證據指出當中的因果關係。不知道上文提及「小童/老人」的統計數字,又有甚麼因果關係?一句「有研究指」就把一統計學成果搬上大眾媒體,意圖不明,比擬不倫。正當家長都被形容為無知而受責,指創傷與疫苗無因果關係,宣揚科學精神、理智慎思的知識份子,引用 「小童/老人」的統計數字時,其實想表達甚麼?正因醫護界缺資源、衛生署與防疫中心沒有完善的大眾教育,醫生與家長溝通不足,才產生被刻意標籤為「反疫苗」的家長,產生一群不一樣的知識份子,認為大眾容易誤信傳言的無知者。他們自己甚至會把部份質疑疫苗的家長,都標籤為「反疫苗」,自行DQ公眾對疫苗的知情權,沒有藉此監督政府的意圖,令充滿疑慮的家長,更顯孤立無援,更依賴網上傳言來判斷。
想想,如果你不獲知悉流感疫苗副作用,以為打針不會病而竟得了病,你以後會再打針嗎?這個循環是不會停止的。退一萬步來說:如果流感疫苗的全面知識,能傳遞到家長手上,那類群組根本不會出現。
香港最近公布有千多萬訪港旅客,學界又有跨境學童,如可做好大眾防疫教育,成本與風險必比注射流感疫苗低?如果必須全民注射流感疫苗,有人可提出,釋除家長疑慮的方法嗎?據身在美加的醫護界朋友說,美國流感疫苗在施打前就有A4紙兩版印得滿滿,講明有哪些副作用,這是因為國家有追討疫苗創傷制度,致令當局必須清楚說明,保障政府自己。防疫方法千百種,香港政府賣電視廣告叫人勤洗手就當是教育,在危急關頭,市民才知道疫苗竟然可以被非本地居民打清光,想打針都沒辦法,在無針可打的環境中,與大眾說「群體免疫」理論,不是很諷刺嗎?政府長遠與短期防疫都做不好,竟仍不檢討疫苗資助計劃以及相關教育,同時fact check人明顯只針對家長社群窘態,盡情明嘲暗諷,卻沒有對準問題:
- 疫苗短缺
- 醫護界本身接種率低
- 市民防疫意識低落
- 醫生與家長溝通不足
- 疫苗副作用欠妥善說明
- 體檢與指引乏善可陳
- 「疫苗資助計劃」失效
掌握主流媒體頻道、網上媒體空間的有心人,希望可再踏前一步,為「無知」家長爭取知情權。
曾有人證實疫苗66%有效。你以為家長看到的是66%,其實他們看到的是34%無效。曾有人證實疫苗副作用風險僅為百萬份之一,你以為家長看到的是百萬份之一,其實他們看到的是:一。讀完如果不知道家長看到什麼,這文章讀完也是白讀、寫完也是白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