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關於九巴意外及罷工

關於九巴意外及罷工

論成因

九巴車禍,社會有聲音指責任在司機,不宜輕易將矛頭指向九巴公司。對我而言,我不明白的是為何批評者必需將責任歸於其中一方(司機或九巴公司),因為問題背後往往有不同層面的成因。

不小心駕駛的司機當然有責任,但不友善的工作環境、不合理的編更及待遇也可以是問題出現的背景與脈絡,就算九巴不需要因此對這次意外負責任(可討論,未有定論),在保護乘客安全方面也應該考慮從這些地方着手。另外,即使九巴公司對這次意外沒有責任(可討論,未有定論),也可能要對司機的工作環境不理想的問題負責。換個角度,如果相信惡劣的工作環境會讓意外的發生機率上升,那麼九巴在這方面也可能有責任。

很多討論都將問題約化為「誰對意外負責」的單一面向,同時將責任歸於其中一方,彷彿提出更立體的分析就是罪,例如有人提出九巴公司有責任,彷佛就是為司機開脫;說責任在司機,又會有人說看不到問題的核心。現實是,問題有很多面向,分析需要立體。

要解決問題,要將這些簡化的思考戒掉,否則只會淪為沒有對話、沒有針對問題,甚至沒有思考的罵戰。

論專業

有一些言論指司機應有專業態度,不應因為乘客的挑釁而置乘客安全於不顧。這說法有道理,也的確不能以此理因為司機開脫。不過,我們亦不應該因「專業」而完全忽視司機的工作環境安全。對司機而言,壓力大不是犯錯的藉口;但司機也是人,人在高壓下難免會犯錯,那麼九巴公司也沒有藉口不為司機提供更合適的工作環境,減少他們的壓力。換言之,「專業」二字不是單單對司機的枷鎖,九巴公司有責任讓司機可以專業地執行職責。

正正因為壓力不能成為司機(及其他牽涉人命安全的專業)犯錯的開脫理由,體諒他們的方法就只有盡量為他們打造合理的工作環境。意外發生後,司機犯法當然要受法律制裁,但檢討司機的工作環境與條件亦同樣是刻不容緩。提出司機的「專業」有道理,但亦不應該成為九巴公司不認真檢討的擋箭牌。

論勞工處境

香港的勞工大多處於勢孤力弱的位置(事實上,掌握生產方法的資本家永遠佔上風,工人被剝削可謂資本主義的常態/本質),工會的力量薄弱,沒有集體談判權,罷工權沒有足夠保障,即使罷工乃工人的唯一武器,在香港的罷工事件屈指可數。面對不合理的工作環境,勞工對僱主有影響力的表達意見渠道不多,罷工等工業行動的保障也少,工人的選擇根本不多,但社會普遍(大部份人自己也是僱員)卻對這類工業行動欠同理心。

簡而之,香港勞工的處境就是無選擇,而且諷刺地被其他勞工孤立。

最可怕的是,很多勞工早已成為僱主的同謀,對反抗者冷言冷語,最佳的例子是不少人會對反抗者說「如果你不滿意就轉工吧」。然而,當大部份僱主也對勞工剝削,轉工就不會是出路;另外,有很多行業難以轉工(如老師),他們的權益如何保障﹖思想上沒有以工人的角度出發,最後工會也淪為僱主的同謀,因此才會有巴士工會對罷工冷嘲熱諷。

除此以外,犬儒是也工運的敵人,例如就算有巴士工會不稱職,巴士司機對公司有諸多不滿,除了在同事間表達不滿之外也不會有任何實質爭取行動。我們不難在工運的世界裡看到其他抗爭的影子,也許這是香港抗爭力量面對的共同問題。

論巴士司機的勞工處境

對公共服務行業來說,罷工往往會被標籤為罔顧市民利益(或安全),令罷工的門檻更高。問題在,為何投身公共服務就得犧牲勞工自己的權益?

九巴公司受專營權所保護,亦佔有公共服務行業的道德高地,加上市民難以透過罷搭來支援罷工的抗爭者,九巴有恃無恐。九巴以公共服務來佔道德高地,但我們更需要揭穿他們是受資本家操控的一間上市公司而已,公共服務的對象其實也包括資本家(如其母公司載通國際的股東,而新鴻基地產又是其大股東),至少為抗爭者打開一個話語空間。再者,罷搭是否真的不可行﹖例如在有限的空間多搭小巴或地鐵﹖

由碼頭罷工、海麗、嶺大清潔工等等的工運至今,大眾對工運的意識雖然未算強烈,但已經逐步醒覺,而且也是一個學習過程。我們不知道什麼可以打開缺口,但不妨大家齊心嘗試,在大大小小的空間裡嘗試,不要讓抗爭者孤單。

說到底,我們都是打工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