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Alex Leung
林鄭政權罔顧民意及國際社會關注,堅持如期在6月12日就送中條例進行二讀,務求於7月一日前通過惡法,向主公習近平送上大禮。繼 6月9日百萬人上街之後,不少商戶已宣佈於6.12罷市,盡最大努力挽救香港人權、法治、自由即將墮入無底深淵的厄運。相信這兩天内,響應的商戶會越來越多。我們十分支持行動,但他們究竟能否扭轉當前局面,仍是未知之數。
在這生死存亡的時刻,港人必須下定決心與不義政權對抗到底。只有長時間的罷工、罷市、罷課,才有機會迫使中共讓步。
1925年6月至1926年10月在香港和廣州發生、大規模的省港大罷工,可以給我們一些啓示。
1925年5月中,上海發生工潮,當地的學生聲援,英國人指揮的印度巡捕在上海租界開火,造成13名示威者身亡及多人重傷,史稱「五卅事件」。之後,全中國示威各地出現反抗外國在華勢力的運動,直接參加聲援運動的人數估計高達1200萬人,主要針對日本及英國的在華勢力。
由於當時正為中國國共兩黨合作時期,香港工人由中共黨員鄧中夏及蘇兆徵以中國國民黨黨員名份領導,以全國總工會名義,召集香港各工會舉行聯席會議,成立全港工團聯合會,決議罷工;而廣州國民政府亦參與聲援,指香港工人可到廣州生活。
6月19日開始,電車、印刷及船務等工會首先有二萬人響應罷工及返回廣州,各校學生亦同時罷課。國民黨更在廣州組織大示威,參與人數達十萬人。
示威最後釀成衝突,英軍指遊行人士越界向群眾開火,造成50多人死亡,即為「沙基慘案」。廣州政府由國民黨中央委員兼工人部長廖仲愷的主導下,援助香港工人回到廣州生活。省港罷工委員會於7月6日成立,設有不同部門支援;其中成立了一支由2000多位工人組成的武裝糾察隊,封鎖香港,禁止糧食輸出香港及經香港入口的貨物。兩日內已有13、4萬人離港往廣州、佛山等地。
為了支援返回廣州的罷工工人,廣州政府對進口廣東的外國貨物關稅一律增加2.5%附加稅,用作支付罷工工人每人100 元的遣散費,如他們6個月後仍沒有找到工作的,可回廣州,「省港罷工委員會」繼續提供食宿。
大罷工使香港出現恐慌,到7月中旬才稍為平復;但因被封鎖,出現蕭條的情況,糧食更一度短缺,當時的街道更出現垃圾堆積如山的現象。香港出入口貨總值在2015年只有1924年的一半,大量商戶結業,政府收入大減,港府需要向英國借款三百萬鎊以渡過難關。
港英殖民政府最初以強硬態度處理事件,不過,英國政府指示港府必須保持克制。直至1925年年底,對峙開始緩和,新任港督金文泰(Sir Cecil Clementi)於11月接替態度強硬的港督司徒拔(Sir Reginald Edward Stubbs),表現出友善的態度,並派官員到廣州與國民政府談判,以解決罷工。國民政府於10月10日宣布解除對的香港封鎖,而罷工委員會亦於同日解散,經過16個月後,省港大罷工正式宣告結束。
當然,香港目前的狀況,很難組織類似省港大罷工這樣大規模的運動。但我們的反抗行動,必須能夠狠狠地打在中共的痛處,才有機會成功阻止惡法通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