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醫管局不能推卸的責任

醫管局不能推卸的責任

「加班、超時變成一種常態,嚴重侵蝕醫護人員本來很想幫人的心態,其實很可悲,真的很可悲!」

前公立醫院內科主管周振中,接受《鏗鏘集》之《逼爆醫院》訪問時,很有感觸的說。他同時指,單單是(公立醫院)硬件,就比我們需求落後十五年至二十年。

另一受訪者老人科醫生馬仲儀,正是一個例子。他自己就感到對老人家有虧欠,病房如此擠迫,醫護人員根本應接不暇,老人家要求協助,很久才有人處理。護士協會副主席楊綺雯指,情況一年差過一年。在流感高峰期,加床加到110%、 120%甚普遍,實際收的病人甚至可能去到130%、 140%。梁子恆醫生則不滿醫管局領導無方,每一年的流感高峰期,都苦無對策:「醫管局已成立近三十年,現在重蹈以往醫務衛生署的覆轍,是不夠效率去做的。到底有幾多錢花在行政費上?可否重新投放到病人身上,急市民所需? 」

也難怪不少資深醫護人員,特別是中層那一批,轉投私營醫療系統。腦外科醫生黃秉康,本身是香港三項鐵人代表,在接受《壹周刊》訪問時剖白,人手緊絀,病人輪候時間太長,使他愈做愈不快樂;眼看一個又一個比他年輕的中風病人因得不到合適治療而終生殘障,自己無能為力,覺得很痛苦,失眠、心跳、手震、不安等感覺經常出現。連鐵人都抵受不住,可見情況之嚴重。黃秉康直言,他在醫管局看不到前景,最終離開了公營醫院。

諷刺的是,《鏗鏘集》同時訪問了醫管局第一任行政總裁楊永強,他以明燈的姿態,指出人口老化問題嚴重,醫管局不能沿用以往那一套來提供服務。他又說,自己當年預視過醫療開支越來越高,曾研究醫療融資和鼓勵公私營合作計劃。他認為,當年無法推行醫療融資,乃導致今天醫療困局的因素。

但翻查紀錄,《鏗鏘集》在2000年其中有一集《苦煞了醫生》,訪問過當時中大醫學院院長鍾尚志,他對成立已十載的醫管局有以下評價:它做得好好,好到將所有私家醫院的病人都吸納過來,令自己走進死胡同。他質疑醫管局有否搞清楚自己的角色,到底是不是要為全港市民提供醫療服務。如果是,便要大加資源。現在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港大外科系教授范上達教授亦指,醫管局宣稱全港有93%病人到醫管局轄下醫院求診,但反問是否需要有這樣輝煌的成績,現在只是講量而不講質。

綜合兩位教授意見,醫管局在楊永強的帶領下,太好大喜功,打殘私院市場,破壞而非促進公私營醫療體系的均衡狀態與互補性。更糟糕的是,政府和醫管局只會睇錢份上,完全沒有人力統籌和規劃的概念思維。醫學界立法會議員陳沛然在兩年前的網誌《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前前前傳 - 25週年紀念(1992)》中,回顧九十年代政府和醫管局的錯誤政策:

「在香港醫療人力規劃問題上,做官的答案很簡單,不同年代標準答案歷久常新:大部份年份,任何問題都推說是人手不足。」

早年擴張過度,以有限資源提供無限服務,結果大手筆聘行政人員,卻減醫療前線人手,拒絕聘請全數醫科畢業生。後來遇上金融風暴,政府收入開支大減,公務員減薪,醫療「經常性」開支也要減。九八年前後,政府稱醫生人手過剩,醫管局要減聘醫生,其後推出肥雞餐請員工離職;於2000年更加關閉護士學校。另外,在1999年將軍澳醫院投入服務後,2000年至2012年期間再沒有新醫院落成。今天病房年年爆滿,醫護人員做到死,正是當年規劃連環失誤的後遺症。身為醫管局元老級領導,楊永強難辭其咎,但他居然無認真檢討自己的責任,還出來指指點點,妳/你說好不好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