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都是雷動惹的禍?

下一屆立法會選舉會不會有雷動 II,我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是重要的。然而,策略性投票的潘朵拉盒子既打開了,就收不回來。只要「比例代表制」還在,下一屆立法會的選舉肯定會有策略投票,而且規模會更大。問題是,經此一役後,非建制陣營是否會更成熟、更有效地在下一屆立法會選舉使用策略投票來增加勝算和議席?
               
【 江丕盛:都是雷動惹的禍? 】
               
上星期日立法會的選舉應該是回歸以來最重要的、也是香港人最為關注的選舉。這幾天社交群組和朋友間的話題總離開不了立法會選舉,無論是比較傾向建制的或是比較傾向非建制的圈子裡,總有人在話題中提及「雷動」。

我初步的觀感是:

1. 這次選舉和以往選舉的最明顯、最大的不同是,以往直至選舉前的一刻,大家都在思考哪一個候選人值得自己手中的神聖一票,但在這次的選舉中,十個朋友中大約有一、兩個採取策略性投票。不少人是在選舉前的最後一週或甚至一、兩天看到形勢非常嚴峻,而決定放棄尋找真命天子,進而採取策略性投票。

2. 由於非建制陣營太碎片化,再加上在選舉論壇上彼此攻擊,非建制分薄選票、流失選票的情況嚴重。直至選舉前的一、兩個星期,選情分析大都對非建制陣營能否守住「雙保」相當不樂觀,即立法會的「三分之一關鍵少數否決權」,和「分組點票否決權」。9月2日下午,《民主動力》委託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進行的「2016年立法會選舉滾動調查」結果公佈後,非建制陣營的形勢顯得更為嚴峻。當天傍晚和週六早上,多名候選人力挽狂瀾,突然陸續宣布棄選,為求保住非建制陣營的否決權。他們棄選的決定確實為星期天的選舉增添不少新變數。

3. 由於週末民調數據和棄選消息的衝擊,認真思考策略投票的人大幅激增,他們希望適當地運用自己手中的一票,可以發揮關鍵性作用,讓徘徊邊緣的非建制候選人有機會當選。這些轉向策略投票的人當中,十之八九都沒有加入「雷動計劃」成為「策略選民」,遑論成為「雷霆救兵」了。更重要的是,策略投票的實際運用並不需要太複雜的知識或思考,選民只要先看自己的選區有多少議席,剔除了前面幾個「高或然率中選」以及後面幾個「低或然率中選」的候選人後,「邊緣名單」就呈現了。進而再刪除「邊緣名單」中不符合自己政治價值取向的候選人,「邊緣名單」中可供考慮的候選人就只剩三、兩個。因為運用策略投票只求非建制候選人當選,對候選人的認識或對其政治素質的考量就不太重要了。

4. 比較上週日選舉的結果和上週五的民調數據,從部分候選人在選舉當日的得票率的大幅度波動,我們可以推出,週末轉向策略投票的選民為數不少。從社交群組和朋友間的討論中,依我的觀察,在轉向策略投票的人中,大多沒有「雷動聲吶」的資訊,真正依照「雷動聲吶」資訊而做決定的人數似乎很少。但由於每一區的「邊緣名單」人數就只那三、兩個人,未有參考或依照「雷動聲吶」資訊而策略投票的選民,他們最終的選擇恰好與「雷動聲吶」的建議相符,這倒是不足為奇的。

5. 選舉的結果公布後,社交網絡和傳媒罵聲滾滾沖著雷動而來,不少人認為雷動要為某些候選人的落選負上大部分或全部的責任。依我看來,雷動計劃對這次選舉的最實際影響在於成功地引入策略投票的概念,使之成為許多選民在這次投票中的實際考量,尤其在上週末民調數據和棄選消息發出後,許多選民認真地考慮轉向策略投票的可能。如果在這意義上(部分候選人在選舉當日的得票率因策略投票而大幅度波動)說「都是雷動惹的禍!」,不如說「都是策略投票惹的禍!」更為貼切。但如果由此要推出「部分候選人落選的主要原因在於「雷動聲吶」資訊或雷動最終發放給『雷霆救兵』的投票決定」 、或「運用策略投票的選民的投票決定主要是受了「雷動聲吶」資訊或雷動最終發放給『雷霆救兵』的投票決定的影響」,那恐怕就需要拿出更多的證據了。

6. 策略投票在這次的選舉中,讓許多人在週末仍然有轉向的動因和選擇,並在「比例代表制」下成功地增加了非建制議席,這對建制來說當然可以是禍;但對非建制來說,這或許是要大大感謝策略投票的構思者和推動者才是!

7.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這次選舉中有三位原本在上週末民調佔先的非建制候選人幾乎落選,這顯示了策略投票有不穩定的變數。如果沒有適當的調節機制,策略投票也會惹禍,會有過猶不及的問題。然而,非建制候選人間的充分合作和信任,以及完善的策略投票數據的收集及發布,可以減少過量策略票在投票日的轉移,避免原本佔先的候選人不幸墮馬的風險。

8. 下一屆立法會選舉會不會有雷動 II,我不知道,也不覺得這是重要的。然而,策略性投票的潘朵拉盒子既打開了,就收不回來。只要「比例代表制」還在,下一屆立法會的選舉肯定會有策略投票,而且規模會更大。問題是,經此一役後,非建制陣營是否會更成熟、更有效地在下一屆立法會選舉使用策略投票來增加勝算和議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