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連結社區 聯繫世代

連結社區  聯繫世代

特首選戰佔據香港人的心思,每天都在「食花生」。香港人關心的,不是這些候選人能帶給他們甚麼的改善,而是關心當選的人能不能停止繼續撕裂社會。香港人經歷了梁振英5年的統治,早已心感厭惡,希望未來5年不需要再忍受梁振英的路線。而林鄭月娥卻打正旗號,要延續梁振英的管治方針和「優良政策」,很明顯是「689 2.0」。香港人,自然的十分抗拒。

曾俊華卻是一走出來,便打着「重建信任」的牌,搖着「溝通和信任」的旗幟,便成功吸引大量的支持。不論「黃絲」,還是政治冷感的人,甚或是「開明藍絲」,都覺得曾俊華的理念吸引,能夠帶來「医變」。胡國興打着「走正路」的旗幟,強調要守護香港的法治和固有的規矩,亦立即吸引大量的香港人支持。無他,這兩位候選人都很成功地將他們的選舉工程與街坊真正的連結起來。他們成功的將一個小圈子選舉跟沒有票的街坊拉上了關係,立即人氣高企。

曾俊華和胡興亦搖着「和解」的旗幟,以化解社會對立為目標,希望消除香港不同陣營之間的矛盾。他們希望能夠重建社會的互信,將不同世代、不同立場的人拉回到社區上。他們明白到如果要成功的團結社會,就必需將不同世代的分歧收窄,拉近距離,建立一個溝通的平台,將不同世代的理念融合一起。所以,他們都主力去建立不同的平台,讓所有的街坊都可以發聲,為他們所堅信的理念去爭取支持。

他們都意識到,要團結到香港,就必需要解決社區的疏離和世代間的分歧,而新生代卻理解不到這個理念的重要性。他們仍然堅持純粹搞政治議題,就可以爭取到香港人的支持,令到從不關心政治的香港人會突然明白政治的重要性。要知道,香港經歷了「雨傘革命」、「魚蛋革命」、「DQ風暴」,有一群人仍然可以無動於衷,認為「政治骯髒」、「事不關己」,每天繼續吃喝玩樂,根本上用政治議題是很難吸引到他們的注意。

所以,要打動這群人的心,不可以用離地的政治議題入手,需要以他們關心的事情入手。他們不關心政治議題,不代表他們對社會的事不關心。他們需要的,是有人能說出他們所關心的議題,勾起他們對對會的關懷。他們渴求的,是一個觸發點,觸發他們去投入社區的發展,去跟社會連繫起來。而這些事情,往往都只是社區中的一些小問題。所以,只有真正的將街坊連繫到社區上,才能夠真正的喚醒他們對社區的關心,才能夠爭取到他們的支持。

除了爭取一群本來不關心的街坊支持外,若果真的想將香港的現狀改變,絕不可以只在同溫層上爭取同齡的街坊支持,更應走向不同的年齡層去爭取他們的支持。在政治掛帥的年代,世代之間的隔膜與分歧很大,基本上年輕人支持的東西,年長一輩都大多反對。年長一輩將年輕人定性為「廢青」,作出甚麼的建議都是「搞亂香港」,根本不可能在現在的環境氛圍下會突然得到他們的支持。所以,要成功的改變社會,改革香港,就要爭取跨世代的支持。將所有世代的香港人聯繫起來,推行起改革的時候,遇到的反對力量自然會細很多。將所有的世代聯繫起來,才是推動變革最有效的方法。

可是,在如斯撕裂、鬥爭色彩鮮明的社會,如何真的能夠連結社區、聯繫世代?當然,這是一份很艱辛的工作。走到社區之中,遇着一群固執和有偏見的「藍絲」,一定會被指着鼻子罵「搞亂香港」,莫說還有一群冷漠的街坊,不會理會任何站出來的人。但是,這就是否代表年輕有志的香港人要躲在家中,有空才在網絡上當「鍵盤戰士」,或是索性放棄理想,甘心的當一頭港豬?這絕對不會是出路。落區一次被罵,便落區第二次。只要用心的觀察社區,提出街坊切身關心的議題,與街坊持續的討論,與他們建立起真實、穩固的聯繫,這樣便可以在他們的腦海中留下正面的印象。連結社區、聯繫世代,從來都不是容易的事,更不是一時三刻就能成功的。但,若果不去做,就永遠都不會成功。那又談何改革,談何改變?

要改革社會,達致心目中的宏大理想,就必需要得到不同階層、不同世代的支持。只要整個社會都站在一起,同心合力,凡事都可成。若是得不到整個社會的支持,不管口號多麼的鏗鏘,理念多麼的美麗,都只會是無功而還。

曾俊華的造勢,不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簡單的道理嗎?連一個建制中人都做得到,為何我們做不到?

得社會者得人心,得世代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