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兩年前,林鄭宣布參選「市長」(註一),說是受上帝感召,又指每日好多煩惱,信仰好重要。不過,早幾天她接受傳媒訪問,口風已轉,竟形容自己的工作「做得幾輕鬆」,似乎遠比董建華幸運,得到「上帝」的眷顧和祝福。縱使過去兩年發生多宗嚴重損害高度自治的事件,香港的民主指數跌至和非洲塞內加爾一樣,「希望指數」則急插,變成全球第5大悲觀地區,但林鄭的權位依然穩固,未感受到來自天庭的壓力,還有機會和國家領導人並排而行,煞是威風。
姑勿論林鄭口中的「上帝」是否姓習,她始終是一個天主教徒。而天主教跟基督教、佛教同樣受推崇,無非是其導人向善的教義。當然,不同教派對於何謂善,以及如何行善有不同見解,但很難否認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向社會中不幸的人施以援手,特別是自己有能力的話。
所以,當香港政府擁有巨額盈餘,林鄭市長卻要將申領長者綜援的門檻由60歲提高至65歲,受盡各界批評(值得看看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對政府宣布改動綜援計劃的回應》) ,仍一意姑行,這便不止是政策的公共認受性問題。林鄭當初自命得到上帝加持,是利用信仰的光環來替自己參選鋪路。她既然擺「上帝」上檯,她的信仰已不再單純是她的私事,別人有權過問。何況她是香港政府首長,其決定隨時影響千萬人,而其決定跟其信仰背後的是非觀念很難沒有關係。
市民眼見林鄭恃強凌弱,背離天主教導,自會質問她的教徒身分有幾貨真價實,甚至責難教會領袖有沒有做好訓示工作,為何讓一個位高權重的人假上帝之名,做上帝不允許之事。事實上,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在2015年11月便表示十分欣賞林鄭的才幹、魄力和勇於接受挑戰的意志。究竟是湯漢也認同林鄭一直以來的所作所為,抑或林鄭掩飾得好,在(當時)教區主教面前的表現與平日有別呢?又會不會是權力令人腐化,林鄭當「市長」後整個人也變了,不再堅持以謙遜態度,接受天主的試驗,並非湯漢有眼無珠呢?
林鄭緊跟中央威權路線,打壓異議者不遺餘力,並非香港官員單憑意志可(輕易)逆轉的殘酷政治事實。但經濟民生的議題,林鄭未至於無影響力。市民看到的,卻是她「斬釘截鐵」地否決搞全民退保,以及今次向長者綜援開刀。相反,損害富裕階層利益的事,像對付領展、收回粉嶺高球場、以至給物業差餉寬減設限等,林鄭都會搬出各種理由來拖延或索性不處理。
明眼人都看得出她欺窮怕富,但假如她真是一個將天主放心上的教徒,在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為何不設法匡扶老弱,亦不去體恤弱勢中產正在向下流的困境,還繼續向既得利益集團放水和幫其製造掠水機會呢?像明日大嶼,社會的反對聲音空前強烈,林鄭依然可以完全不放在眼內,這是自稱受上帝感召、為市民設想的施政者所為嗎?難道38位經濟學者的聯署聲明,令林鄭深信站在真理一方,所以寧願撙節各項公共開支(今次減長者綜援恐怕只是開始),也要儲足銀彈,為各項工程埋單?多數的無權者就是要不斷向少數的特權階級進貢自己所有,好彩的話,換取到一個棲身之所,但轉眼又要為積勞成疾付出沉重代價;不好彩的話,辛苦大半生,到老一場空,人生有甚麼阻滯、意外或病痛,都要靠自己(黃伯殺癱妻案只是一個較受注意的悲劇,類似的悲慘故事多的是,林鄭市長有膽量的話,請去香港的劣質私營院舍過一晚夜,看看有甚麼滋味),政府是不會體恤和救助妳/你的。
38位經濟學者的理據,這兩三個月已被不同界別的人批評到體無完膚,林鄭市長是真的不知道,抑或無意理會?或許這是她「上帝」的旨意吧。
註一:《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先生,近來寫政治評論文章時,揶揄林鄭做「市長」,而非「特首」。他在一月八日的專欄,對林鄭早前上京述職時的座次作過以下分析:「港澳辦主任及中聯辦主任緊緊坐於林鄭之側,當局這種安排,目的應在向港人宣示真正為港事操盤者是這兩位京官。如此『推理』,不應遠離事實,意味筆者稱呼林鄭為市長與事實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