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Centophobia
想不到小弟2月23日在《蘋果日報》刊登的〈公共衞生的威權化現象〉,竟然引來第二輪的論戰,實在受寵若驚,也感謝陳盈、李栢榮兩位友好願意花時間在這個議題上鑽研下去,豐富現時以道德為上、欠缺其他探討面向的「電子煙、加熱煙及另類煙草產品全禁」這個議題討論。
老實說,兩位友好提出的論據也非新鮮說法,在《過度飲食心理學:當人生只剩下吃是唯一慰藉》一書中,已經講到收入較低的低下階層在食品雜貨店能夠選擇的食物種類很少,而財務窘困的人也因為工時展、薪酬低,因而被迫選擇可以迅速食用且方便的食品。這個研究發現,跟兩位友好所提出「經常吸煙者多為低社經地位、低學歷者」、「從事勞動工種的男性往住需要吸煙作為社交方式之一」的調查相呼應。根據研究指出,肥胖乃是癌症的第二誘因,難道政府又會全面禁止加工食品?
反全禁與反科學實證不同,反對全禁電子煙、加熱煙等另煩煙草產品就是基於科學數據。現時大部分調查都指出,電子煙和加熱煙等產品的致癌物均比傳統煙草產品為低,目前的政策正是反其道而行,容許香港人選擇高害煙草,但不讓市民減害。正如兩位友好所言,「有關電子煙對健康影響的科學証據遠遠未有疫苗能降低感染率般確切」、「政府是次建議規管電子煙及另類煙草的科學証據實為薄弱」,在尊重科學證據的原則下,就更不應該封殺電子煙及另類煙草的售賣和使用,嚴格規管售賣、使用和訂立稅項,經而足以規管有關問題,以強制注射麻疹疫苗例子比喻電子煙全禁更是比喻不倫。
小弟資質有限,完全不明白兩位友好在文末說到「在沒有足夠科學實証支持下,進行公眾諮詢只是刻舟求劍,令輿論更容易被情緒牽引,而令政策討論背離理性思考」的意思,這幾句的邏輯有點自相矛盾。現時似乎鼓勵情緒牽引,令政策討論背離理性思考的,就是一種將討題泛道德化,將道德規範與公共衛生、公共政策綁在一起的一種氣氛,仿佛反對全禁電子煙的就是毒害下一代。公眾所期望的公共討論,正是一種有理有節,論述貼地的政策倡議,如設立固定吸煙區域以禁止「火車頭」,禁止有特別氣味的電子煙銷售,這些更容易取得煙民與非煙民的共識,對公眾利益整體有利。不過,在全禁電子煙和另類煙草產品的議題上,社會明顯未見共識,因此政府就應該進行公眾諮詢,將全禁與規管兩個方案交由公眾決定,而非用公聽會形式就蒙混過關。假如科學證據不足,政府就應該出資邀請國際和本地的學術機構、研究機構進行深入研究,提供更多數據讓公眾考慮。
最後,看罷兩位今次的回應,也未知道文中立場到底如何,是支持全禁,抑或是反對全禁呢?全禁的討論到今天為止,仍未有一個公開的論壇和討論會進行過,因此我在此公開邀請兩位友好,一同走出網絡世界,出席公開論壇陳述自身立場和理據,就議題理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