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遊期間, 與世隔絕. 返英後聞知立法會議員於會內爆粗, 輿論當然群起攻之. 本來無意評論, 卻有友人於Facebook邀請我加入反對社民連行例, 想深一層, 此事其實涉及香港仍是否文明, 進步和開放的社會, 就不得不動筆.
語言本來就是統治者鞏固權力的工具. 因為語言乃知識文明的載體, 既然控制了語言, 也就控制了真理, 取得是非的壟斷權. 統治者更能控制誰有權得到知識, 誰有權於體制內說話. 諷刺的是, 文明的進步往往取決於社會能否突破現有權力界限, 衝擊現存話語權, 或將語言普及大眾化, 讓知識廣泛傳播, 又或革新意念, 取代舊有觀念, 創建新的語言論述.
就以中國作例. 春秋時代之所以百家爭嗚, 就源於貴族經典能流入民間, 致使教育普及化, 貴族再不能壟斷知識. 若非如此, 諸侯豈能起用各派卿客謀士, 圖取中原. 春秋時代中其思想發展之熾熱, 文明熣燦之程度, 及其對二千年後中國文化之影響, 任何時段皆不能及. 及後隋唐印刷術的發明, 使得平民能習得經典, 參加科舉, 打破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 權力與知識的關係, 由此可見一斑.
以近代為例. 文言文迂頹腐朽, 早已與平民慣用語言脫節. 白話文運動打破語文保守主義, 令每人都有機會以熟悉文字獲取知識, 知識又再不是古舊儒生之專利. 有了白話文, 才可輸入外來思想, 打破傳統儒家思想的保守, 其對中國文化的衝擊, 又是史無前例. 再說在香港, 未有許冠傑黃霑之前, 粵語幾近被視為粗鄙之物, 粵語文化難登大雅之堂. 及後許黃二人於作品裏運用市井粵語, 使粵語普及於流行文化, 開創粵語文化之盛世. 這又說到70年代中文運動, 代議政制發展, 保釣運動, 本土意識抬頭等等. 香港人的政治參與權與粵語地位的提升, 未必無關.
重點是, 語言本身是一個政治工具, 用得其所, 能衝擊統治者壟斷得來的權力, 讓權力歸於大眾, 使社會進步. 其實不止"仆街", 即使"吹雞", 說人為"麻甩佬", "老點"等等, 其文字起源本身皆為十分粗鄙, 極為侮辱, 而且帶有黑社會色彩. 現在這些用語都變得流行普及, 為平民日常用語. 社民連議員用粗口罵官員, 其實是一個標誌, 標誌著現有不民主, 小圈子, 由高等專業人士商界財團控制的政治局面必需改變, 必需被喝止, 讓普羅市民有權參政, 香港才會進步. 遣責社民連粗鄙者, 其實是站在保守的立場, 維護現有權力體制, 不滿其權力受到動搖.
可惜的是, 輿論只懂針對他們說粗口的一點, 卻看不到他們的語言行為其實有益於香港的進步. 當中批評者, 不乏大學大專生. 青春學子, 本應滿載激情, 胸懷理想, 思考如何改變社會, 到頭來卻站於保守陣營, 維護當權者, 只可嘆人各有志. 更什者, 香港現正危急存亡之秋, 輿論只管議員言語上雞毛蒜皮之小事, 卻不關心政府施政不堪無能, 政治脈絡栓塞, 香港經濟毫無出路. 香港之沉淪, 由此得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