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評析三位特首候選人的醫療政綱

評析三位特首候選人的醫療政綱

文:何喜華(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主任)

誰是新一任的行政長官,本星期日便有分曉。可惜一場關乎香港未來福祉的選舉,七百萬市民幾近無可置喙,只能在螢幕前「剝花生」、網上給「心心」或「嬲嬲」、甚或留言痛斥謾罵,宣泄一番。然而,就算目不轉睛地觀看近期的選舉論壇,也只是聽到內容空洞的sound bites及對人不對事的金句,實質的政策辯論卻完全欠奉。雖然如此,近屆特首選舉的勝出者,都按照競選政綱施政,所以關心政策發展者,理應認真細看三位候選人的政綱,並作出分析。

一直以來,社會對醫療服務十分關注。候選人的醫療政綱反映著三位對醫療問題的了解及處理策略。醫療議題,大概可以沿「人手」、「資源」、及「方向」作討論。「人手」,就是醫護專業人手能否應付社會需要。眾所周知,香港醫生對人口的比例偏低,每一千名市民只有不足兩名醫生,比已發展國家每千市民達三名醫生為低。按照政府委託香港大學進行的醫護人力資源推算模型顯示,醫管局去年仍欠缺400名醫生工作,十年後更欠缺500名。除醫生外,其他醫護專業各有欠缺,未能應付香港醫療需要的增長。

曾俊華、林鄭月娥、及胡國興三位候選人均理解到公營醫療人手短缺,並一致提出須增加培訓醫護人員。當中林、胡同樣提出要訂立長遠政策培訓醫護人員。醫療業界曾有意見認為醫生人手並無不足,又指增加及輸入醫生可能影響本地醫科畢業生的就業前景,及阻礙現職公立醫生的培訓及晉升機會。可幸三位候選人沒有聽從這些言論,尤其林更明確提出要「確保全數本地醫生畢業生受聘於公營醫療系統,並獲培訓機會……並提出措施為公營醫療機構挽留人才」,應可消除醫科生對前景的憂慮,及處理現職公立醫生的不滿。然而,仍有個別醫生團體批評林未有承諾增加撥款,對此,應轉至討論有關「資源」的政綱。

「資源」是指政府對於醫療服務的財政承擔。自2007年政府滅赤後,醫管局每年均獲增加資源。但2015/16及16/17兩年,因應當時財政司提出以「0-1-1」削減開資以應對十多年後可能出現的結構性財赤,醫管局便面對入不敷支。再加上公營醫療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不足2.5%,遠低於已發展國家約6%,資源不足下,正正影響著服務質素。資源不足下,難怪近來公立醫院事故頻頻。

林鄭月娥和胡國興清楚承諾規劃未來所需的醫療資源,胡還提出要檢討醫療融資安排。但過去十年,政府不就已經多次諮詢醫療融資改革嗎?社會對醫療融資討論已達共識,即:政府繼續大幅資助公營醫療服務,並規管醫療保險及私營醫療以保障市民權益。

曾俊華則未有在政綱中承諾增加對醫療服務的承擔,只說「會參照人口增長率及其他因素,調整對醫管局的基線撥款」,及「要求醫管局研究跨年度的財政預算,為未來提供服務的財政需要盡早作出考量」。前一項竟然照抄年初梁振英宣讀施政報告的醫療政策內容,一字一句完全相同。後一項看似新穎,甚至有醫學界選委表示歡迎,不過原來現時醫管局在提出新一年度的預算時,已預先估計往後四年的預算供財政部門參考,只是外人不知道,便以為是新思維及對醫管局服務有持續承擔。事實上,在2013年進行的醫管局檢討時,曾有意見要求政府向醫管局提供跨年度的「撥款」(而非「預算」),可惜意見未有獲財政部門採納。現在曾的政綱中提出的只是現行既有做法,並非新意。

「方向」是指醫療政策未來發展方向。三位候選人均承諾要發展基層醫療。須知道醫療發展若只著重專科及住院服務,成本較高昂之餘也只能「治已病」而未能促進健康。基層醫療則是「治未病」,透過加強健康教育、疾病預防、及早治療、社區復康等,維持及提升市民健康水平,減少日後醫療開支的增幅。三位候選人均找對發展方向。林更明確指出預防性醫療開支屬「理財新哲學」,是投放資源,防患於未然,可以理解她更為重視基層醫療的發展。

最後再提出兩項比較。先說精神健康。近年香港精神健康情況持續惡化,包括:公立醫院精神科專科門診的求診人次、病人人數、及新症數目等均屢創新高;青少年自殺率飊升、長者自殺率偏高;本港人口精神健康狀況欠佳等,情況必須正視及認真處理。可惜觀乎三位的競選政綱中,均沒有提及精神健康政策。雖然曾提出要檢討精神病患者康復服務,建議由醫管局及有關康復機構檢討現時服務模式,以達致由醫院到社區康復的無縫服務。不過有關社區康復的互相配合,已由醫管局及社會署完成有關檢討,並於2016年7月推出《香港成年嚴重精神病患者個人化復康支援服務框架》,作為有關的社區支援服務單位的服務指引文件。可見了三位候選人不重視精神健康之餘,對服務認識更為不足。無論誰人當選,新任特首必須提出政策措施,提升本港精神健康狀況及改善各項康復服務。

再說醫委會改革。曾、胡的政綱均表示要在醫委會組成中維持醫生委員和委任委員比例為一比一。曾俊華更表明要先易後難,先處理投訴機制改革,再經廣泛諮詢才進行組成的改革。手握三十張選票的醫生集團對此應該十分受落,因可以維持他們在醫委會內的力量,左右任何影響醫生業界利益的決定。對此,林鄭月娥只說:「進行醫務委員會改革,加強透明度,加快處理投訴個案,並透過三方平台就醫委會的組成盡早達成共識」,似乎並無刻意討好醫生集團,並認同必須同時進行醫委會組成及投訴機制的改革。

總括而言,曾的醫療政綱是現屆政府的「1.0版」甚或「過期版」。林的最精要,亦予人發展基層醫療的期望。胡的最詳盡,就算敗選也甚具參考價值。可惜這次選舉仍屬小圈子、特權階級的玩意。醫學界選委應該只會著重業界意見及利益,有政治傾向的選委應該只會查問愛國還是愛港。這個只問業界利益及政治取向的選舉,又怎會造就社會福祉?

原刊於明報,此為文章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