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刊於啟業選舉研究中心:http://hkelection.wordpress.com/)
還有不到一年,便是區議會的換屆選舉,各方政團現在已經密鑼緊鼓部署選戰,特別是政改對地區議席的影響,更是廣為關注。還記得07年民主派區議會大敗,在媒體悲情說道重新上路,比起以往可有進步多少?有人認為公民黨在薄扶林擊敗匯賢智庫,是政改的影響,然而贏取選戰需有各方因素配合,並非那麼簡單。 06年至今共6次補選,恰巧每個泛民政團各自參加了至少一次,但只有兩場勝出,似乎比較當中案例,比單看薄扶林一役,較有啟示的價值。
民主派勝出建基於對手失德,而不是選舉機器
除了薄扶林,民主派便只在大圍補選中由民主黨的梁永雄取勝,但兩者都有一個共通點—對手或多或少曾傳出失德行為:前者基於前議員陳岳鵬接受政府委任,主動放棄議席,而對手劉應東又曾傳打算控告選民,還有一樁選舉暴力羅生門;後者則因法院判決民建聯的袁貴才抹黑梁永雄,當選無效,才需補選。換言之,那些補選中民主派的部分得票,是建基於對手出現問題。其餘四次建制派均在穩紮穩打下贏得補選,更在鵝頸、慈雲西高逾500票勝出,箇中秘訣,在於坐鎮區內多年,不斷累積支持力量。鵝頸那次鍾嘉敏得票由07年的888票升至補選時的1061票;慈雲西的袁國強更誇張,由2165暴升至2635!
地區服務主導政治的年代
民主派常因缺乏資源,輸了選舉便無法(或不願)再於地區開設辦事處服務,哪裡可與建制派打消耗戰?須知區議會選舉,往往是中間的10%上落決定勝負,民主派兩次補選得勝,原來是中間的那堆選民覺得對手有問題才投票,這些票源其實並不穩當。相反,建制派卻在經營組織力量,搬出來的票數一次比一次多,六次補選已經證明,民主派的組織力已無法抗衡。
這麼多年下來,區議會選舉已經變成候選人之間以選區服務(Constituency Service)比併的戰場,透過提供多元化一站式的服務籠絡民心,獨立的候選人已經無法單靠政治抱負而參與選舉,除非他是法團主席。加上煤氣公司等機構贊助湯水月餅,助長現任議員派福利風氣,在越來越講求靠利益組織選票的年代,可以預期如斯生態,在民主派地區勢力日漸萎縮下,將難再有生存空間。究竟還有幾多選民,是因為政治立場而投票的呢?事實上,我們根本不清楚政治立場對區議會有多大重要,與其選一個沒有資源的民主派,倒不如選一個定期派飯票的建制派。
轉機,在於教育群眾
但究竟是政治立場不重要,還是市民不知道政治立場原來很重要?日前明報刊出民建聯的葵青區議員利用公帑以搞座談會為名,行飲宴籠絡之實的報導,揭露了建制派壟斷區議會亂用撥款的問題。我想有關資料只是冰山一角,我多舉兩個例子:
1. 觀塘區議會的地區團體申請活動經費,會被分為主要團體及普通團體。普通團體泛指地區法團、互委會,最高撥款額只有$18,000;但主要團體,如觀塘民聯會、體育促進會等建制派組織,撥款高達數萬至數十萬。[1]
2. 南區區議會九月份為慶祝鴨脷洲文麗樓興建上蓋,斥資$16,500舉行慶祝儀式,開支包括20個義工、醒獅、攝影師及燒豬。[2]
小數怕長計,如果每個活動、每項工程都開支過萬,乘以十八區區議會,香港人一年有幾多公帑被浪費在這些開支上?這已經無從得知當中又有多少拿了去為個別候選人組織選票之用。但我想市民根本不清楚這些撥款機制的傾斜及不公義,更缺乏不同政治立場的議員制衡議會,甚至改革議會撥款政治的想像。
與其在地區服務作無希望的鬥爭,又或者搞「選民力量」打擊同路人,倒不如想想應該如何改變市民對地區政治的想像。現在離換屆選舉只剩一年時間,如果民主派能將改革區議會的訴求寫進政綱,並致力喚醒市民制衡議會的重要,相信亦未嘗不是改變地區政治一潭死水的契機。
[1] 根據2008年文化康樂及體育委員會第五次會議記錄,觀塘民聯會申請舉辦歌唱比賽一項活動,已斥資59,680元。
[2] 南區區議會文件87/201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