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落馬洲不需要創新科技 —— 前線科技人員對河套科技園之回應

落馬洲不需要創新科技 —— 前線科技人員對河套科技園之回應

新年伊始,就傳來林鄭月娥宣佈要在落馬洲河套區建創科園。筆者不了解目的是為了讓大陸人可以借香港的好處辦事,還是叫香港人研究創新科技發展新產業,若是後者,恐怕不得其法。

前線科技人員一直認為,香港借科技為名而發展的地產項目從來不缺,反而缺乏公平、開放、合理的社會環境才是香港發展創新科技的阻力。單從梁振英治下的四年半來說,否決香港電視發牌而消滅了多少職位、打擊 Uber 而嚇怕了多少相似的構想、嘗試推出的網絡廿三條扼殺了多少創作,這些在外人看來都是匪夷所思的事,更不用說,濫用不誠實使用電腦罪對香港形象的影響。

科研或創新,尤其筆者熟識的資訊科技創新,最重要的不是科學園,而是人,這亦是香港最缺的。根據統計處2015年的報告,香港每年有二千多人取得相關學歷,然而科技不是比賽人多,Facebook 早年以員工數目少但用戶多而自豪就可見一斑。更甚者,資訊科技業中,一個優質的員工的產出可以是普通員工的十倍,而令員工產能提昇普遍來說就要履行 Malcolm Gladwell 在 Outliers 一書中所提的一萬小時法則,這並非建一個科技園可以做到。但筆者不是說政府無事可做,政府是本地最大的企業,但卻活在上世紀中,以早前我們推動的選民登記為例,我們發現登記表格雖然可以網絡繳交,但卻只收掃描圖象而非表格格式,相信最後必然依靠人手再次輸入資料,可想而知,特區政府可能只當電腦是一部打字機。在廿一世紀中還用如此原始的方法使用資訊科技簡直貽笑大方,再看英國政府科技化帶來的便利,實難怪越來越多人懷念英治時代。更甚者,政府的資訊科技員工多數是所謂T-合約員工,亦即名為外判,實質卻在政府內部做政府的事,只是無論工資和職位穩定性都朝不保夕,做事的心思必然大打折扣。

筆者發現香港天文台於氣象學科研尚算活躍,只三百人卻不時有成果於世界性期刊中發表。政府這麼大的機構,如果善用人才,絕對可以對資訊科技發展出一分力。即使不走在科技前沿作貢獻(其實如果認真使用資訊科技,要不走在前沿都不容易),只要提供足夠的長期職位和認真令政府運作現代化,從中培訓的人才、項目開發的經驗和對業界地位的提昇,絕對足夠香港發展新經濟領域。

發展創新經濟以平衡香港過份偏重金融地產的問題,方向絕對正確,但並不是多一個創科局或多一個地產項目可以解決。政府如果不意識到自己本身都是發展的阻力,做甚麼都只是徒勞無功,但如果心態一改,其實很多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正如科技業諺語eat your own dog food,政府不試試在內部搞創新,就永遠不明白為甚麼搞了那麼久都沒有成效。所以,要發展創新科技,首選地點不在落馬洲,在中環政府總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