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聞遮打運動令中央非常不悅,要關水喉減批自由行。香港在經濟上如失去大陸支持,還能不能生存呢?
要得到答案,先看看香港現時經濟主要靠甚麼支撐,從貿發局「香港經貿概況」,用幾分鐘就能知道大概情況,非常「雞精」。
香港經濟的四大支柱產業為貿易及物流業(佔GDP 24.6%)、旅遊業(4.7%)、金融業(15.9%)、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12.8%)。
佔GDP 最多的產業,達四分之一,當中有54%是出口到內地,其餘是歐美各地。對內地的出口,三成是要在內地再加工(應是原材料需從外國進口),又有三成是經香港轉口到內地,總言之對內地的出口也實際上是轉口。
眾所周知,香港的製造業已全面北上,現在的所謂出口,都以轉口為主,生產/加工基地全在大陸,所創造的工作機會也在大陸。表面上出口貨值達3039 億美元,實際上本地出口只佔49 億,轉口卻大佔2991億,真正帶動本地就業機會的貨額只佔總出口的0.016%,數字微不足道。
香港從事進出口貿易的工種如 ”Merchandiser”, "Shipping Clerk" 等約有五十萬人,工資約八九千至二萬多不等,在外國買手和大陸生產商間扮演橋樑角色。我在上一篇文章已分析這個行業在大陸競爭下走向萎縮衰亡。在「去中介人」的趨勢下,這五十萬人的就業前景堪虞。
另外,香港葵涌貨櫃碼頭面對鄰近港口如深圳鹽田、蛇口、廣州等競爭,生意會越做越縮。未來數年,香港的出口額必然下跌。
金融
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在於香港的健全法制和司法獨立,投資者對香港擔當中國企業的離岸集資中心和人民幣離岸中心較有信心。直至2013 年就有近800 家中國企業在港上市。然而,中央利用香港讓中國企業和金融業走向國際化,同時也不想全部押注在香港,打造前海就正正是削弱香港這個角色。香港金融業已越來越倚賴內地,終有一天中央可主宰香港金融業的發展。
旅遊
數字上旅遊業對GDP貢獻不大,只有4.7%,數字主要由旅遊業直接帶動的零售、酒店、餐飲、客運等行業組成,但若計算間接服務如進口、批發、倉庫、運輸、廣告、市場推廣、銀行融資、寫字樓租賃及其他相關專業服務(例如會計及法律)的貢獻,據林本利分析,可達GDP 20%以上。而在所有旅客中,內地的佔75%,反映香港旅遊業極度依賴自由行。如中央收緊自由行屬實,對經濟的每個環節也有所打擊。
專業服務及其他生產性服務
生意視乎商業活動的蓬勃程度,經濟不好,會計師,律師,測量師等專業人士也不能獨善其身。一些專業人士透過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向大陸輸出服務,某程度上這產業也跟大陸密不可分了。
四個支柱產業,貿易走向萎縮,旅遊、金融和專業服務也倚賴大陸,香港經濟還可以沒有大陸支持嗎?
想一想,很多國家也有其標緻性、馳名海外的產業和品牌,例如美國有可口可樂、P&G、蘋果、麥記、Nike;日本有Toyota、 Sony、松下;德國有奔馳、寶馬;意大利有法拉利、Prada;和香港人口接近的瑞士有勞力士、Omega;台灣有華碩、Acer、HTC;南韓有Samsung、現代。香港呢﹖香港有甚麼標緻性的品牌行銷海外?白花油嗎?
在恒指成份股裡,有一些銀行、一些地產商、還有一大堆不是反映香港經濟實況的國企,有哪一家公司是行銷海外的國際/全球品牌?以前還有一家公司叫思捷環球(Espirit),可稱得上國際品牌,現在這家公司已在環球競爭中被殺下馬來,一蹶不振。
如果香港沒有這些可以出口並暢銷世界各地的國際品牌,那麼怎樣去吸外面的錢﹖香港可以只靠內需、塘水滾塘魚嗎﹖香港沒有天然資源,「飲啖水」都要從大陸入口,如果我們只付錢進口,那錢從何來呢?
假如中央真的因遮打運動動怒,以關水喉作為懲罰,不再讓企業來港上市,不再放內地旅客來港消費,甚至取消CEPA 安排,香港人不能再賺內地人的錢,失業率恐怕要上升,工資要下降了。要民主自由還是麵包可能是二擇其一,甚至很大機會是兩者皆失的選擇。
要怪便怪特區政府短視,回歸17年,經濟發展嚴重靠攏大陸。再看台灣,他們扶持的的高科技行業因其競爭力讓他們有選擇,不一定被大陸牽著鼻子走,如富士康可跟蘋果、三星做生意(雖然其生產基地在大陸)。但香港卻因長久以來沒長遠經濟政策,如不服務大陸人,還有其他選擇嗎?
爭取一個公正的政制(包括降低出閘門檻和取消功能組別)有助扭轉長久以來的極端自由主義政策和向商界的嚴重傾斜,長遠解決樓價、物價、舖租高漲、自由行泛濫、貧富懸殊、產業單一化等問題,讓整個社會面貌跟現在的不一樣。這視乎有多少香港人願意犠牲中短線經濟利益,為自己未來和下一代建立一番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