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美食車與木頭車

美食車與木頭車

舊年食環署趕絕旺角年宵熟食小販,結果激發暴動;今年年宵當局准許十四檔深水埗基層小販,擺賣非明火煮食熟食,但只有兩晚。而大年初七美食車開始營業。究竟美食車是否可以代替街頭熟食木頭車呢?余意認為不可能。以下將引班哲文及馬國明的理論,論辯美食車名不正言不順,純粹虛應故事;街頭熟食木頭車方為真本土,能夠扶貧救港。

德國大哲學家班哲文(Walter Benjamin,一九七七):真理並非實現於實證世界的意圖,真理係毫無機心的存有狀態,係決定實證世界本質的能力,名正是此種能力的存有狀態,基於原始觀感(primary perception)。

庶民改名基於原始觀感,好似車仔麵、冷氣、大笪地、兵頭花園,毫無機心意圖,直接道出對事物的直接生活感受(參馬國明,二零一三),比如香港覺得 air-conditioning放出的氣風涼水冷,就稱之為冷氣(相反中共所謂空調就死譯英文,同實證生活感受脱節)。政府命名則別有用心,例如美食車, 始於財政司二零一五至一六財政年度預算案的構思 ,由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轄下旅遊事務署統籌 ,以「推廣旅遊」云云。美食車命名完全離地,名副其實「美其名」,粉飾太平,同時博懵,當作熟食小販及墟市代替品。多間首輪營業的美食車,大多耗資逾百萬,遠超原先預計的六十萬(主要用於後期設計同廚具配備)。試問基層市民如何負擔?!而且羊毛出自羊身上,美食車成本貴,食品售價自然必須提高,連曾俊華都話貴。即是,當局計劃的美食車,無論經營者或顧客,都無預基層市民箇份。

香港特區政府趕絕小販,志在官商勾結,托高舖租樓價。事關如果周街都有熟食木頭車小販,價廉物美,幫襯食肆、茶餐廳、酒樓、七十一的人自然減少,舖租樓價必然回落。查五、六十年代的人「無嘢撈」,推架熟食木頭車上街,都養到全家,甚至可供兒女讀到大學畢業。九七之後,食環署堅決不畀小販生存,重專門抌(音dap)阿婆,好無人性。

港大比較文學教授 Abbas(一九九七)指出香港本土文化係消失中文化,意思係香港人對本土文化視而不見,馬國明(二零一三)認為街頭熟食木頭車正屬香港人視而不見的本土文化。

馬國明(二零一三):我們香港的一群「被壓逼的祖先」,為了避開統治中國大陸的共產黨政權的政治壓逼而逃到香港。「兵頭花園」這名字說明香港並非想像中的人間樂土,逃到香港的人,在無援無助的情況下,在香港的街頭掙扎求存,創造了「車仔麵」和「大笪地」這些香港獨有的事物。跟我們「被壓逼的祖先」相認,意義不在於「認祖歸宗」這種封建意識,而是要繼承和發揚「被壓逼的祖先」那種〔決定實證世界本質〕的能力和氣魄。

為了幫助基層小市民自由就業,並且同港人「被壓逼的祖先」相認,復興本土文化,要求政府即刻重發小販牌,最多加強衛生安全監管,以及避免阻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