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各位獨媒讀者新年進步,有料速速報!
先來報個喜訊,皇后碼頭司法覆核案,在1月8日的籌款額已達到301,969元,足夠支付皇后碼頭司法覆核的費用。阿靄和朱凱迪在Facebook通知大家,籌款戶口在翌日取消,並會盡快召開記者會。這刻深深感受到集腋成裘的意義。正如兩位所說,今次向外動員籌款,不只單單應付今次官司,更「建立支持社運和民主發展的捐款傳統,一步一步為社會抗爭運動打好根基」。
另一件喜訊,是繼區朱BB出世後,編採及行政主任黃俊邦跟畫家及文化雜誌編輯花苑結婚,還在南丫島舉行跨年婚宴,由除夕搞到元旦。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不少社運朋友請纓製作食物,以及新郎在註冊當天的愛的宣言:「……婚禮係兩個人O既事……最緊要唔係大家黎左……」搞到出席婚禮的朋友大表不滿。新娘快快解話,指新郎意思是結婚並非只為做妥所有步驟,即是說不拘泥於儀式。晚上賓客們以「保育花苑,活化黃俊邦」的口號祝福新人。
喜悅過後,又要回到現實,面對各項挑戰。去年七一遊行後,過千名示威者堵塞中環道路,表達各項訴求。警方用胡椒噴霧驅散示威者,並在本月4日,以公安條例第18條「非法集結」罪落案控告當中19名人民力量和社運人士,要他們到警署報到,並排期上庭。請各位繼續跟進。有意限制示威和表達意見自由的還有不夠免責辯護的纏擾法。而親中報章就繼續點名抨擊學者成名和名嘴吳志森,勢要禁聲。
論到本周最重要的議題,那一定是爭奪香港人身份和保衛港人資源吧。先羅列一下看似不相關的事件:
2011年12月29日 郝鐵川批評港大的港人身份認同調查「不科學」。連日來本地學者批評干預學術自由,民間則討論為何港人認同中國人身份的比例減少
2012年1月1日 本年其中一個頭號BB,出生自中港家庭,母親認為她受惠於公立醫院設配額限制內地孕婦分娩,才令她較容易預約,在公院生產
2012年1月1日 不少人在追看劇集《天與地》大結局。在被禁在內地視頻播放後,劇集頓成港劇之寶,對白和劇情呼應當下政治困局。
2012年1月3日 曾於中聯辦工作的新任觀塘區議員黃春平否認是共產黨員
2012年1月4日 名時裝店D&G保安不容許在店鋪門外拍攝,並說「內地人喺度觀光影相就冇問題」,網民呼籲到店鋪門外拍照
2012年1月4日 政府為應付2039年人口增長至890萬及其住屋需求,提出25個填海選址(包括離島),以增加土地供應,並進行公眾諮詢
2012年1月4日 梁振英發表人口政策政綱,建議打擊無預約而衝急症室分娩的孕婦,建議公立醫院於明年開始全面停收這些個案
2012年1月5日 醫管局公布去年非本地孕婦在公立醫院分娩數字,發現衝急症室的個案由前年的796 宗增至1656宗。入境處在過去三個月拒絕約760可疑的孕婦被拒入境。此新聞成了報章隨後兩天頭條。
2012年1月6日 中大學生報撰文反駁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引來雙方支持者網上激烈評論
2012年1月8日 報章報導雙非嬰兒攻陷健康院,令醫護人員壓力大增
2012年1月8日 逾千市民到D&G店鋪外聚集拍攝,抗議「歧視香港人」
香港人大抵忍受不了內地人搞亂了香港政治社會秩序,摧毀了香港人信奉的文化和價值。結果,只要跟人口相關的議題,就一定會被炒大。難怪有朋友把《香港城邦論》的批評,看成「大戰可期」,孔誥峰更說是「久違了的理論辯論與意識形態開拖」。
孔跟著批評現時討論只是互相標籤對方:本地左翼批評「本土 = 右翼 = 希特拉」;城邦派批評「左翼 = naïve = 為虎作倀」,沒有參考過往類城邦的歷史,尋找一個理想的中港關係。
另一個問題,是本地輿論少有認真探究事實。以內地孕婦來港產子為例,主流論述也認為內地人認為香港福利好名聲較內地好,因此希望來港「貪著數」。的確,中介公司會用「著數」做招徠。有報紙多寫一點,會說內地父母藉來港生子逃避一孩政策。僅此而已。讀者不妨可以看看兩篇文章,一篇是去年7月《廣州日報》專訪中山大學黎熙元。她說超生罰款較來港產子費用還要高至少一倍,而且超生不能入戶籍,不能有教育和醫療等社會保障。境外生的孩子也不能參加高考。權衡利害,他們會試著跨境產子。(後記:黎博士後來澄清沒有接受訪問。請看文末附註。)另一篇是鄭宇碩在本月6日《星島日報》的專欄。他跟內地學者交談,得知逃避政策的主要是公務員和幹部,或者是城中村居民。前者擔心被發現超生後會被革去公職,後者會被喪失農村土地分紅資格。他們認為即使付十多萬分娩費用也值得,因為境外超生則不算犯法。
這兩篇文章只是很粗淺點出議題,沒有完整數據或預計,但至少指出內地人來港產子,香港條件吸引並不是全部因素。倒過來說,收緊入境條件也未必能完全消滅來港意慾。這是內地政策漏洞。我們嚷著政府解釋/修改基本法,應同時要建議內地調整法規。廣東省去年就向國家申請父母其中一方是獨生子可以生第二胎。如果讀者熟悉內地生育以至其他政策和時局,歡迎撰文上載,促進討論。
本文不是專門回應內地孕婦產子,但這件事,連同一大堆中港和身份議題,將會繼續在今年纏繞你我,尤其是在選舉前後,政團會藉機炒作攻擊對手。以陳雲為首的本土思想之所以深得(網)民心,一來是觸動了港人身份,二來是社會缺乏另類而有說服力感染力的主張較勁。本地社運/左翼團體的最敗北之處,是沒有認真細緻討論眼前問題,包括雙非孕婦問題(對單非中港家庭倒有不錯效果)。當沒有回應,其他人便會無限想象,肆意攻擊,而且壟斷議題。如本來D & G 問題大可推做reclaim our street,結果被蘋果日報放大護衛員的說話,就淪為claim our (nativist) identity。1月8日D & G聚眾拍攝,沒有領導人物,結果鼓動群眾的,除了是黃夏蕙和要求店鋪道歉,大都是排擠揶揄內地遊客,例如拿出人民幣鈔票要求入內購物,見到內地遊客旅遊車會叫噓聲等。類像「還我街道」的口號就不見得。這就是本地社運團體沒有之前認真處理國族/身份問題之故(Kaxton的是例外)。
英國《衛報》有專欄作者估計今年的國會的左右翼政治會重燃(The return of left-right politics in the UK will make 2012 fascinating ),看來香港也亦步亦趨,結果如何,就要等待年底大事回顧了。
圖片來源(由上至下):facebook/Lam Fred;天窗出版社;facebook/Lam Hiu Ming;hkgolden
註:我在幾天前電郵給黎熙元博士,想多了解雙非問題。她給了我一點意見,惟她補充了一點,她並沒有接受廣州日報專訪。以下是1月15日的電郵摘錄:
「廣州日報的文章是根據我提交一個研討會的論文改寫的,論文的論題不是赴港生子,而是用赴港生子家庭的策略來論述一個家庭現代性的學術問題。提交論文後我剛好有其他事沒有赴會,記者從主辦方拿到文章就擅自改寫成報導,所以那篇文章的資料是我做的,但記者卻沒有採訪我。」
由於她並沒有說報導資料有誤,因此暫時沒有打算修改文句,惟在此澄清。
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