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一,行政長官答問大會開始約半小時,一位記者朋友在facebook更新status:
「高招。派錢給老人,選舉前買票,拉攏建制派。唔跟對手agenda。很漂亮呢。
第一輪派錢未到十月施政報告已開始」
昨天,大部份報紙均以「答問大會猶如施政報告」/「梁振英派糖挽回民望」為題。
新班子「自覺」出閘脫腳(註一),自然要急急取悅大眾。今次小型施政報告涵蓋長者、醫療、青年和房屋的一丁點部份。派糖不是新鮮事,領導人和政府派福利,爭取政黨和人民支持也不是新鮮事。問題是,縱使社會贊成這些政策,以及認同這些政策的用處,他們對於福利已經沒有甚麼好感。有兩個例子可以分享一下。
一、任志剛早前發表探討論文檢討聯系匯率,言談間指出希望「香港不會滑落到大政府,財赤持續、公債嚴重、金融崩潰、貨幣危機這個無底深淵」、「政府不斷派糖卻不減稅」。縱使他否認,但普通人聽到也意會他批評梁振英。有基層團體成員感到懊惱,認為他和唐英年陣營,藉批評梁振英來團結唐營工商界敵視基層,以及爭取專業中產的支持。(任志剛其後澄清支持梁政府,看上來像是「補鑊」而非真心。)
二、當市面仍在出力批評地產霸權導致市民生活困苦,不少人也說笑或認真地回應這是暗梁粉的舉動。結果,基層團體有理說不清,反地產霸權的結果,不是經濟民主,或者地區經濟,而是「黨進民退」,反出個梁振英來的夢魘揮之不去。
所有人民也看穿了政府以派福利為工具,倡議福利運動的人們和團體如何自處?基層發展中心(GDC)在中大學生報六四特刊撰文,建議加強地區組織工作。筆者認為GDC的分析和建議跟大部份草根民間團體類似,特此重提論點,給讀者參考:
新政府提出的社會改革建議是「零碎而不徹底」,旨在鞏固政權,使香港邁向「一國」接軌;
民間團體要加強社區的培權(empowerment)工作;
激化菁英集團的矛盾;揭露幹部治港的社會危機,爭取中產的進步力量;
弱化管治集團認受性,逼使梁振英無法連任;
抗衡中共插手滲透;捍衛人權法治的底線。
建議很有用。事實上,新政府一連串的醜聞,以及新政策極有可能未能兌現,已重挫管治集團認受性。梁振英沒有板斧,唯有繼續承諾推出福利政策。
要讓大眾接受福利的必要和進步力量,需要無比的耐性和心力,以及上乘的辯才。這是長期抗爭。今天,網絡以至現實社會盛行即時反應,並不幸地把注意力放在誅心的製造敵人,大大妨礙了細緻的討論。正如朋友所言,人家罵你左一句五毛,右一句雲端學者,然後你就百詞莫辯。政策和意識型態辯論,就是無法簡單地變做口號及找出明確的敵人。要說服大眾和爭取大眾支持,福利是社群資源再分配,去商品化,減低經濟剝削和人們風險,推動社會團結的途徑,而非流於派糖騙選票的技倆的負面觀感,當下倍添困難。
註一:昨晚(7月17日),港大民意研究計劃公布,在7月9至11日,梁振英的支持度評分較兩星期上升至54.0分(誤差不超過+/-1.6分),回到六月初醜聞爆發之前的水平,而支持他出任特首的比例仍較反對的略高。結果大概跟一般想像差甚遠。計劃沒有更細緻的數據,例如年齡、性別和收入跟評分的交叉分析。單憑簡單數據,我們只有粗略推斷市民對梁振英回應住宅僭建的矛盾和失誤,未至於有太大反感(也許是不滿梁的媒體和個人放大了醜聞),反而期望他和團隊在上任初期推出利民政策。如果他在答問大會的政策能夠落實,他和政府的民望大概會明顯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