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粵語、鼻咽癌與汽車、冰激凌

發表在《海南醫學》上的論文《《鼻咽癌語音易患因素與難患因素分析》(2004年第十五卷12期),近日遭到內地媒體《廣州日報》駁斥《粵語粤语易致鼻咽癌?瞎掰!》,該文章被港陸兩地媒體紛紛轉載,網民譏諷為「腦殘無下限」。筆者純粹出於好奇心,不設任何立場,從網絡上的論文庫,下載了論文仔細的閱讀。(論文見http://www.doc88.com/p-783441726790.html

顯然,《海南醫學》不是什麽權威的醫學期刊。但是,學術期刊不是「雜誌報紙」,即便該文作者一笑了之,稱純粹的「學術討論」,如此爛的論文讓筆者這個醫學外行都大跌眼鏡,根本不應該被嚴格意義上的學術期刊收錄。難怪中國大陸論文的學術質量被屢遭詬病。

「說粵語容易得鼻咽癌」這個觀點並不是該文作者的首創,以前也有人發表過類似觀點,都是被醫學界「一笑而過」。目前,醫學界普遍認為飲食習慣、EBV病毒感染和遺傳這些多重因素可誘發鼻咽癌。但說實話,這些論點並不是無懈可擊。

一般來說,語言只可能在精神層面上影響人類的健康狀況。所謂的「暗示、安慰劑效應」,就能從語言溝通這一途徑上達到一些醫療效果。所以,做醫藥實驗必須嚴格遵守「雙盲」這一原則。還有,有些聲音的確在物理層面影響人類的健康,如:次聲波。但是,某種獨特的語言發聲能導致器官病變或者致癌,的確是聞所未聞。或是筆者非醫學專業,或信息量不足,從未聽說有這樣的案例。

既然主流理論並不是能解釋所有問題。那麼,就可從其他角度去研究,也不失為一個新思路。科學研究就是必須不斷的證偽,尋找漏洞,才可能有進步。如果是「真理」,只會越辯越明。
尋找鼻咽癌高發地、病發人群的共性,該論文好像從邏輯上的「歸納演繹法」來說沒什麽問題:

廣東是鼻咽癌高發地,這些人的共性是都是說粵語,而且鼻咽組織是人類的發音器官,不同的發音到底對鼻咽組織有沒有影響?就如同,大聲喊話會傷及嗓子,教師說話過多嗓子容易沙啞一樣,這是很符合邏輯的猜想。

作者認為粵語中十分頻繁的鼻音,「普遍應用鼻竇和鼻咽的共振,使鼻咽特別是鼻咽頂粘膜反復受振動波的刺激,振動大時刻形成粘膜波,長期振動會引起粘膜肥厚、增生,並以基因的形式向下遺傳,不斷的增生引起非典型性增生,繼而形成上皮性腫瘤」。

筆者并不具備醫學專業知識,儘管術語很多,看到最後終於看明白了:

這只是一個猜想,並不是事實,而作者並沒有任何醫學實驗和臨床結論來證明這個「猜想」,作者用少年兒童鼻咽癌幷發率較低,而成年人較多,來證明所謂:「日積月累的鼻咽部共振誘發鼻咽癌的時間性」。

鼻咽癌在醫學上有個俗稱叫做「廣東瘤」(Canton tumor)。鼻咽癌高發地區確實是粵語地區,但是,作者把這兩個「相關性」的事物當做「因果性」,從而收集病例從統計學的角度證明「說粵語容易得鼻咽癌」,不管「樣本」如何多,統計數據如何有力,但始終是十足的「無基之塔,無根之木」了。

依照這個邏輯,假如:這些樣本中鼻咽癌患者長頭髮多,短頭髮少,那是不是可以下結論:說粵語,留長髮的容易得鼻咽癌?而且,論證結論有無數的「反例」(如:加拿大愛斯基摩人也是鼻咽癌高發人群),該論證是「無效」的。

這個案例讓筆者想起一個非常經典的案列:汽車與冰激凌。

美國通用汽车公司Pontiac車型曾經接到一個使用客戶的投訴,該客戶每天晚上都要開Pontiac車買冰激凌,他買完香草冰激凌回來,車子就很難再發動,買完其他口味冰激凌回來,車子就發動很順利。

汽车公司肯定視這個說法為無稽之談,但還是派工程師過去查看究竟,發現這位客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信誓旦旦是真的。兩人決定一試究竟,開車去買香草冰激凌,果然車發動困難,買其他冰激凌發動很順利。連續三個晚上,都出現相似的狀況,證明客戶并不是無中生有。

工程師是絕對不會相信買香草冰激凌能讓Pontiac車「罷工」,但工程師並沒有草草的建議客戶不再去買香草冰激凌,而是沉思原因何在,他繼續觀察並作數據統計,最後終於發現箇中原因:這家店的香草冰激凌太難吃了。

原來是這款車型的「蒸汽鎖」存在一個技術瑕疵,這家冰激凌店的香草味冰激凌買的人少,而其他口味冰激凌買的人多,客戶開車從家裡到冰激凌店,如果買香草味冰激凌排隊的人少,需時也少,買其他口味的冰激凌排隊的人多,需時就多。買香草冰激凌時,汽車上的「蒸汽鎖」沒有足夠的散熱時間,導致汽車難以啟動。但是,買其他口味的冰激凌,或者只需要在車上坐一會,「蒸汽鎖」熱量有時間散去,汽車還是照常發動。而通用公司依據這位工程師的反饋,很快在改進了這個瑕疵。

這個案例說明,本質和現像之間有時候很詭異,「相關性」不等於「因果性」。「說粵語容易致癌」和「汽車對冰激凌過敏」,其實是一樣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