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篩選是中央政府的最差選擇

香港普選和國家利益是否只能二擇其一?悲觀論者往往假設中央政府基於全國考量,將不會給予香港真正普選。筆者的看法剛剛相反:就算我們換位思考,即管試試從習近平主席的座位去評估香港普選之利弊,不難發現如果提名委員會有權排除任何參選人,則對香港、對國家,甚至對習主席自己,恐怕也是極差的選擇。

隨着普選爭議白熱化,坊間出現了一種似是而非的論述:香港普選是中國管轄範圍內的第一次行政首長普選,中央政府必須要以國家利益為考慮依歸,所以特首參選門檻要從嚴。這種說法的標準假設是擔心如果泛民當選特首,可能會挑戰到中央政府的權威;再陰謀論一點的,則聲稱外國勢力可能介入,所以需要提名委員會代替中央政府把關。以上種種,筆者認為不是想得太複雜,反而是想得太簡單。

讓我們沙盤推演一下

談政治制度,重點往往不是這制度原來設計要做什麼,而是制度建立之後可以被用(或誤用)來做什麼,也就是要問會否帶來一些始料不及的後果。假設中央政府提出提名委員會有權否定參選人的候選資格(也就是所謂的篩選),而又竟然獲得落實執行,香港的特首選舉會出現怎麼樣的選舉文化?只要我們沙盤推演一下,即可見後果不堪設想。

童話故事的版本,是提名委員會掃除個別的參選人之後,正式的候選人便會面向公眾,以君子之爭去爭取每一張選票,讓有賢者當選。

現實世界卻沒有白雪公主。最有可能發生的情况是就算同屬建制派的參選人,為了增加自己的勝算,理性的選擇一定是利用提名委員會這個機制來預先把其他參選人踢出局。最利己的情况,就是在這個階段便能成為唯一的候選人,使得之後的普選變成橡皮圖章。到時候中央政府也會騎虎難下,被迫在普選階段動員親建制的選民投信任票,免得普選變流選,這位「聰明」的建制派候選人便可以透過騎劫中央政府的支持,自稱眾望所歸而當選。

別忘記現屆特首如何誕生

上述推演的關鍵在於提名委員會的否決權。牌面的篩選條件是「愛國愛港」,運作起來肯定變成互爆黑材料和以延後利益收買提名委員。不相信提名委員會變質?別忘記現屆特首是如何誕生的。當日的抹黑伎倆和利益交易,在有篩選的普選中只會更為嚴重。既然愈早篩走其他參選人便愈有利,篩選式普選的特首參選人在競選過程中一定更為無恥,因為這是他最理性的選擇:篩選制度下愈無恥就勝算愈高。

這對香港固然是壞事。但回頭想想,這對中央政府也是壞事。篩選制度的原意是想確保不會選出讓中央政府尷尬特首人選,運行起來卻恰恰相反,保證出來的人選必然讓中央政府感到尷尬。畢竟劣幣驅逐良幣,這樣惡劣的篩選過程還會有治港良才願意參與嗎?如是者,選出來的特首還不是一個比一個無能,天天為中央政府添煩添亂?

順帶一提,如果香港真的存在所謂的外國勢力,他們大概會很喜歡有篩選的普選,因為這給予他們一個更易影響香港政治的方法。剛才說到用黑材料或收買來影響提名委員的手段,如果特首參選人懂得這樣做,所謂的外國勢力也會懂得。

總的來說,有篩選的普選對香港不利,對中央也不利。筆者想到最有利的,就是那些拿維穩經費的外圍組織,和相信自己可以在提委篩選過程中拿到好處的利益集團。

筆者一方面認為落實真普選本是國家應有之義,但也明白這未必是中央政府的首要考慮。筆者只希望在這關鍵時刻盡最後的努力,希望中央主事者能同樣沙盤推演一下,不要以為讓提名委員會有否決權就等於保障國家安全,最後卻換來自己拿石頭砸自己的腳。

原文載於明報觀點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