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競爭力第一,人權保障呢?

競爭力第一,人權保障呢?

上週,瑞士洛桑國際理發展學院(IMD)發表的《2017年世界競爭力年報》,香港被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經濟體;各大傳媒均有報導,政府亦特別發出新聞公報,似有沾沾之意味。

然而,競爭力高,是否就代表香港市民有好生活?

香港小市民生活難,特別是住;香港除了競爭力是全球之冠,樓價亦然;根據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 公布《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樓價入息比率 (樓價中位數除以家庭全年入息中位數)為18.1 倍,即要不吃不喝約18年才可置業,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連續7年登上榜首。

聯合國經社文委員會亦在2014年就《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香港實施情況的審議結論中指出:「委員會感到關切是,香港在提供價格為居民可負擔的適足住屋方面投資不足,導致較高比例的人口生活在沒有適當服務和公用設施的非正式住所、工業建築、籠屋或床位寓所之中。」

而除了住,是否有充足基礎醫療,令市民不論經濟狀況都能享有適切醫護服務,亦屬基本權利,然而,香港公營醫院資源嚴重不足,似乎已不是甚麼新聞;根據醫管局資料,各聯網專科(兒科除外)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動軏39星期;有聯網的骨科穩定新症候時間更達179星期,即要三年以上。聯合國經社文委員會在2014年審議結論亦提到公立醫院人手不足的問題:「儘管醫院擴大了,依然醫生不足,因為醫生被吸引去了收入更高的私營衛生機構。」而近日更發生八十歲老翁,一直照顧其中風妻子,但因為不堪其妻子飽受病魔折磨而將其勒死 – 有議員指出,政府對照顧者支援服務不足,日間護理中心及家居照顧服務等輪候時間至少半年;事件令社會反思,長者的基本經濟和生存權利,是否得到足夠保障?。

也許香港在經濟方面的競爭力,成績斐然;然而,回看市民最基本的醫、住生活保障,卻相對其他地方落後;而表達自由,新聞自由等權利,亦日益不受保障之迹象 - 無國界記者(RFI)於4月發表的全球新聞自由指數中,香港排名由去年的69位跌至73位,為該指數於2002年設立後的新低。

當市民的生活和權利得不到足夠保障,即使「競爭力」名列前茅,又真的一件可喜之事?

參考資料:
醫院管理局:專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
香港政府新聞公報:香港再度獲評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經濟體
蘋果日報:(2017年4月28)港新聞自由指數 歷來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