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立場先行,挑戰理性下限——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二)

立場先行,挑戰理性下限——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二)

有份聯署撐「明日大嶼」的珠海學院商學院院長何濼生出席電台節目時表示,該計劃可增加土地供應,降低地價,即使未來不使用明日大嶼提供的土地儲備,在開發其他土地時,政府亦更有本錢與業主討價還價。

在Now TV節目中,本土研究社陳劍青質疑何濼生沒看過政府2030+規劃的資料便大膽預測。何濼生這次再提到,明日大嶼提供的土地可用作談判籌碼,即有可能擺喺度不用,這便進一步說明38位經濟學者聯署撐填海,真係可以吹水當秘笈,總之填咗先講。所謂把填出來的土地當成土地儲備,咪即用來曬太陽囉!筆者在《為何 38 位經濟學者不可靠?(一)》中已說過,若「明日大嶼」是為了令政府更有本錢和地產商談判,那為何不採用伍華強建議的「終極方案」,那不是更有效地令囤積居奇的地主讓步嗎?

同場也有份聯署的浸大教授麥萃才,講法也很有趣。他說:「填海只是把『流動資產變成固定資產』,除非陸沉及海水上升等因素令土地消失,否則土地最少可存留200年,加上填海後土地成為『萬能麵粉』,『做什麼麵包都可以』,例如可建私人住宅、商業樓宇和酒店等,認為只要做好規劃,政府不會背上龐大而無法負擔的債務。」言下之意,他們有諗過填出來的土地可能丟空很久。現在根本未有好好規劃,所以天馬行空,講乜都得(所謂萬能麵粉)。

如果有晒完備的分析數據和規劃藍圖,每個部分一環扣一環,是不能任意改動的,而且一早就可以拿出來和公眾解釋和討論。現在資料不清不楚,又未有土地戰略規劃,所言所行也是為推銷填海方案,這還不是立場先行?究竟學者的尊嚴和對做學問的嚴謹要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