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發表報告,去年貧窮人口創2009年以來新高,每五個港人有一個窮。張建宗不認同政府「愈扶愈貧」,指現金政策介入後,去年貧窮率其實與前年相若。中大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黃洪對前景可不敢樂觀。他認為基層工資上升,失業率又低,但現金政策介入前的貧窮人口及貧窮率依然上升,反映不少基層未能透過工作脫貧,也無受惠於經濟發展成果。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同樣感憂慮,擔心一旦經濟下滑,加上中美貿易戰影響,未來貧窮情況會惡化。
以香港之富裕,仍有過百萬的貧窮人口,其實是很羞的事。不過,長期於各大媒體議論香港政策的科大經濟系教授雷鼎鳴,談及香港的貧窮問題時,那種把事件降溫的處理手法就和張建宗差不多。
「香港貧富差距確是很大,但未有惡化。過去十多年經濟停滯,才是未能使更多人脫貧的元兇。」(《香港貧富懸殊是否在惡化?》@HKEJ 2010-03-22)
「從回歸前到現在,香港的貧富懸殊一直都十分嚴重,但絕無證據顯示它在惡化。」(《貧富懸殊有否惡化?》@晴報 2012-06-20)
「政府統計處2012 年公布了一份報告,對基尼系數作出了一些調整......反映香港的貧富懸殊嚴重,但並無惡化。」(《貧富不均、認命與抗命》@HKEJ 2014-10-28)
「我們素來知道香港貧富差距高企,但並無惡化。」(《港人收入的差距稍有縮減》@晴報 2017-6-16)
究竟香港的貧富懸殊有否一直惡化,筆者無意、亦無力在此和雷大教授斟酌。筆者要指出的是,把問題聚焦在「貧富懸殊無惡化」,而非探究貧富懸殊的其他面向,例如成因或影響等等,本身就有明顯的價值傾向。雷大教授時常強調經濟學家客觀、中立和理性,以經得起檢驗的假說解釋世事,懶理是否符合某些人的喜好或意識形態。但雷大教授自己做時事評論,根本就無法例外(註一),只是他不肯承認,仍自詡有自然科學家般的地位超然而已。事實上,引導公眾著眼於「貧富懸殊無惡化」這課題,多少影響到輿論,總有減少政府被指無能的客觀效果。
至於貧窮問題和「明日大嶼」又有何關係呢?當然不是因為雷鼎鳴有份力撐填海。事關儲備有限,若「明日大嶼」上馬,必搶去用於其他社會群體和環節上的資源。先不論「後就業社會」(註二)來臨對香港造成甚麼衝擊,我們又有否足夠子彈應對,撐「明日大嶼」的學者強調,填海工程歷時多年,庫房的錢不會一次過用盡。
這個當然,但同樣道理,所謂倒錢落海的過程亦是分期執行的,它將令政府年年捉襟見肘,樽節開支,削減的不限於基層福利措施,還包括對中產赤貧化和下流社會的苦主的支援。(未有「明日大嶼」,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已表示,香港人平均壽命延長,長遠應調高領取福利的年齡)。社會上的弱勢社群,在政府減少現金政策介入之下,生活將更加難過。只要「明日大嶼」開了頭,和過去任何大型基建超支一樣無可避免和沒法抑止,政府首先會犧牲誰,不言而喻。
主流經濟學者喜歡說「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為何在說盡「明日大嶼」的好處時,卻少談它的代價呢?
參考:
(註一)議論經濟民生,無可避免談及優劣好壞,要研究孰輕孰重,作取捨,怎可能完全跟人的價值觀、意識形態無關?
(註二)可參考韓江雪、鄒崇銘的《後就業社會 誰是科技貴族?誰的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