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議會選舉將於11月22日舉行,是佔領運動後第一場大型選舉,不少人視之為新舊政治理念對決的首個戰場。
香港人大多對社區事務冷漠,亦視區議員為可有可無,原因是區議員職權不多,多著眼於一次性的蛇齋餅粽,少就地區議題諮詢市民。區議會死氣沈沈,市民習慣擔當被動角色。要在「為你爭取大隊長」文化以外尋找出路,就必須改變整個區議會生態,以公民直接民主方式方式,由下而上參與地區政治。
於是,有一群人走了出來,提出命運自主由社區開始。鼓勵市民不需等著被動員,而要主動參與社區事務,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民主 。這群人發起《社區公民約章》,目標打破悶局,追求「成功爭取」以外的可能 。
《社區公民約章》倡議人之一姚松炎一直身體力行改變社區,在置富推動節能減廢計劃,這次再踏前一步參選區議會選舉,學者出戰,立志把理論化作日常。初次參選,沒有包袱,和早已退下議會的前立法會議員吳靄儀討論他們心中的理想區議員,或許能為早已對區議會失望的你和我帶來新想法。
另一位置富區候選人為四屆連任的無黨派議員朱慶虹先生,他同時為南區區議會主席。
───
問:兩位都是《社區公民約章》(下稱《約章》)的倡議人,而《約章》鼓勵市民做社區公民,主動參與區內事務,你認為具體來說可以如何於區議會落實?
吳:自主的精神,即是大家要參與,社區是屬於我們自己的,如果真的要改善生活就要由社區開始。這些概念其實很基本,但如何可以化為力量呢?那你就選一個區議員,選對了他就會發揮領導的作用:究竟如何去排列議題啊,我們區內哪些是要優先處理的事啊,然後我們如何組織啊。如果你選到一個區議員願意時常和大家溝通,又可以想到不同計仔和如何推動,那你的區就有希望了。但老式那種區議員就做不到,因為他們只會是居民要什麼,我就儘量爭取,那就差太遠了。
問:所以重要的是區議員和居民之間是有交流的。
吳:互動是好重要的,區議員不能說「我要什麼,麻煩你支持我」,不是這樣的。反過來也不是居民說「我要什麼,區議員唔該你去爭取啦」。要大家一起討論究竟我們最想要的是什麼,什麼是最可行的,用什麼方法,然後由區議員去想計仔,因為他承擔了要付出時間做這工作。
問:但我們現在談的這種居民要很積極去參與的模式在香港還是非常少有,人們比較習慣理解區議會為一個有錢但無實權的組織。
吳:現在的區議會很多人不理,尤其是年輕和壯年的一輩都覺得區議會無意義,因為我們不需要蛇齋餅粽,我們真正想要的是社區變得更加舒適、更加有道理,又或者我們想影響有關這個區的政策,以上都是現在的區議會是沒有辦法幫你做的。所以我們要新的東西,否則你沒辦法吸引年輕的一代出來。但其實區議會有很多錢,用很多人力物力,區議員也投放很多時間,我們的時間金錢卻大把大把的浪費掉,我們真正想要的就無人理。
姚:談到這裏我想提出一點。其實我出選的置富區有幾件事令人喜出望外,譬如有些居民很害怕政府會改劃綠化帶,就自發成立一個關注組,在山谷裡面發現了古蹟、瀕危動物和古石牆樹,全部都是居民自己做的。
吳:這樣力量就不會浪費啦!你就可以把你的力量、精神、金錢都投放去做些社區真正想要的東西。
姚:沒錯。我最近遇到的另外一件開心事,就是有一位家長對居民協會說:「我們很想要兒童活動,為什麼你們不舉辦呢?」很傳統地要求別人去代你規劃。我就邀請她一起參加決策會議和提議活動,結果她有很多有趣意念,例如是「漂玩具」── 讓小孩做主角,拿家裡的玩具跟別人交換,以物易物 ── 聽到的人無不拍爛手掌,決定立刻實行。
吳:對啊,以往居民有要求就要區議員自己想辦法,但一個人只有一個腦袋。現在雙方有互動,就啟發了更多能量出來,區議員自己反而不用什麼都懂。同時,也讓每個居民的生活都更有意義,讓人看到自己花的時間可以助己助人。
姚:尤其是雨傘之後很多居民有無力感,那位媽媽埋怨區內沒有兒童活動也是無力感,只能投訴,其實很無奈。但現在不同,你自己可以去搞活動,我只是負責促成管理公司協助。可見,居民也有能力去改變社區,做到社區充權。
吳:其實我們是可以在完全靠人和完全靠自己之間是找到第三條路的,擺脫無力感,讓居民和區議員連在一起,產生新的力量。
姚:「漂玩具」就是這個道理,就算你想到你也無法實施,因為你一把玩具搬到街上,管理員就會來趕。但這次不同,你有一群人建立一個平台,說服對方,管理公司就舉腳贊成,甚至協助尋找贊助。
吳:而且,搞這樣的活動根本不花太多錢,更不需要用到政府的錢,但就已經做到了求政府也做不到的事情。所以互動是重要的,以往是「我是一個區議員,我負責接受居民投訴,你就是居民,只能依靠我或向我提出要求」,但現在我們都是朋友,關係平等,一起商討,只是區議員要承擔責任去做協調。
姚:可惜現在的制度就是沒有區議員的話,個人很難做到什麼,大機構都不會受理一般市民。
吳:但沒有居民,區議員也沒什麼好做呀。所以他們總是要費煞思量構思一些服務,「哎呀,我是否應該母親節派康乃馨呢?」
姚:又或者成功爭取紅綠燈延長兩秒。
問:順便把預算花掉。
吳:對呀!其實我們現在說的概念非常簡單,也適合這個時代。香港人過去對社區沒有歸屬感,總是搬來搬去,要做事就很難。但《約章》就提倡認識社區,對社區產生認同,也對社區有責任,社區是屬於我們的,我可以有能力改善社會。這是新的概念,亦是基本的概念。
問:姚教授都算是政治素人,有參與很多社區事務,但政治方面就較少。這次參選,Margaret(按:吳靄儀之洋名)你有沒有什麼鼓勵的說話?
吳:我覺得Edward(按:姚松炎之洋名)他絕對不是素人,因為他對《約章》的概念了解非常深,這個新的方向也成為了他自己的方向。所以我覺得他是很理想的人選,也很興奮想看他未來的表現,我覺得會有很大程度的成功。
姚:其實當時為何會想邀請我參與《約章》呢?
吳:我當初聽到你在自己社區內做的實驗就覺得,哇,好刺激。我對新的理念總是很感興趣,就不停去問人,也常常想你講多點,分享經驗,越聽越覺得有前途,也認為你需要一個機會去嘗試。假若你不參選,能做的始終有限,但你參選就有很多好處,你會進入主流,亦可以改變主流。其二,你可以用公共資源去幫居民做事。你會有legitimacy(認受性),不只是抗議者或倡議者,而是一位區議員,一位實行者。你不但可以把區議會的資源用於正途,也能做到體制內的改革,甚至影響整個區議會。有些事情你不推上公共平臺的話,會特別費勁,寸步難行。我認為不應該讓參加區內建設變成每個人都要壯烈犧牲才能達成的事,反而要讓大家都可以享受過程。
姚:如果我成功當選,你會對我有甚麼要求,好讓我鞭策自己。
吳:我會希望看到你區內的居民變活躍,參加區內的活動,並且改變區議會的面貌。當然不能一步登天,但一旦開始了居民不會走回頭路。我希望你能擔當開墾者的角色,讓居民明白以後都不要舊式區議員。也希望你們有傳染力,帶領其他區一起改變。
───
後記:訪問過程不時扯遠,談到現時香港區議會極盡光怪陸離之事。不需要花的錢、不需要做的工程,化身成為日常的荒謬戲碼,難怪網民只把區議會當作揶揄對象。深明要改變困難重重,兩位受訪者依然對推動公民運動毫不猶豫,且總是樂觀。就如吳靄儀於訪問中提到,我們要找到一條路,過程絕不簡單,不是你說坐埋黎傾就會出現奇蹟,you have to work at it(你要下苦工)。再者,民主商討本來就比獨裁決議耗時費事,尋找共識從來不易,或許我們過往都太想一步登天。
───
吳靄儀 - 香港執業大律師及資深傳媒人。95年起代表法律界參選並出任立法會議員,03年組成23條關注組,後轉化為45條關注組。06年成立公民黨,多年來致力推動議會程序發展。12年退下議會,重投執業工作,且積極參與公民社會運動,為《社區公民約章》發起人之一。
姚松炎 - 房產學者及測量師。現職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教授,兼任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落手落腳在社區推動四零方案,期望透過環保將街坊重新連結在一起。同時為城鄉共生連線成員及《社區公民約章》倡議人,將於今屆區議會選舉出選南區置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