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白馬非馬與共享經濟

白馬非馬與共享經濟

2015年,一本叫《Peers Inc: How People and Platforms Are Inventing the Collaborative Economy and Reinventing Capitalis》的書被硬譯成《共享型企業:同儕力量的覺醒與效應》。將Collaborative Economy,協同經濟,硬譯成「共享經濟」。從語義去看,分享-Sharing,語義上解作與他人分著享受,使用,行使。而協同-collaborative,語義上解作兩者或多者互相配合,協同辦理。投放於經濟概念上即是消費者可以透過合作的方式與他人共同享用產品和服務,而不必擁有產品和服務的所有權。這個定義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強調的雖然是「協同」,但本質其實是「分享」, 而且特別強調分享的物件是產品和服務。

這很可能是一種商業策略。在商業活動中,商業語言的選用中,很多時候是利用人的心理機能,透過影響其心理因素去影響和制約顧客和大眾的領會活動,因為在語言學的角度中,所有領會者都會自覺和不自覺地根據自己的心理世界的需求來理解話語的涵義。

商業語言表達首要捉到消費公眾普遍的心理趨向,利用大眾的心理需要,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層次的需要。在語義上分析,「共享」的意義可引伸為共同享受,或共同或者一起享受或慶祝。而共享經濟的引伸意義可以為「共享經濟成果」,因此在這樣很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需要。加上,傳統觀念中,「施比受更有福」的觀念更容易引起共鳴,因此在此角度中,可見為何會選用「共享」。加上以「共享」與「經濟」作為配搭,在自由經濟出現以來,所有經濟的名詞在大眾心理中很容易與「利他主義」,這源於迄今為止發展起來的經濟學,其主要結論是以理性的自私人為基本前提的。這很容易引起大眾的好奇心。

另一方面,共享經濟能符合現時顧客的特定的心理態勢,各類顧客會隨著經濟狀況以及時間、地點的條件而變化。因此在現時消費力疲憊,以及市場轉變迅速的情況下,消費者都希望可以「曾經體驗過」多於「擁有」,因此共享的概念能捲席全球。

最後,共享經濟容易產生歧義,共享經濟容易令人重點集中在「共享」上,加上近年「共享」成為一個流行前綴,例如共享充電寶、共享籃球、共享雨傘、共享玩具、共享衣櫥等。使用「共享」能容易引起顧客注意,以及可以建立良好企業形象。因此可見,共享經濟會被普遍使用的原因在於其引伸心理態勢較正面,以及更容易獲得大眾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