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的天氣,惱人的立法會宣誓風波。想不到四年多了,筆者在《信報》(2012年4月28日)寫了《一封遲給CY的信》。那時筆者正在構建「城市的靈魂——東西交匯」(註1)的展覽,邀請他以一支筆、一張櫈和望聞問切的嚴謹聆聽社會脈搏的態度,去重整和注入生命力到我們這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性建築物組群,和恢復首任特首董建華的做法,不以禮賓府為特首官邸,還府於民。
可惜的是,這座具濃厚東洋建築格調的禮賓府,在CY上任為回歸後第四任特首,仍未能還府於民,使它蛻變為筆者建議的一國兩制研究中心和展覽館。
幸喜的是,另邊廂的前任律政司司長黃仁龍和現任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卻能保留和活化禮賓府下政府山的舊政府合署東、中、西三翼;加上終審法院的遷回舊址而騰空的前法國外方傳教會大樓,整個佈局,已蛻化為筆者極力推崇的「城市的靈魂——上階梯」的法律樞紐(Legal Hub)。成為另個海外的海牙國際司法會議(Hague Conference o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的第一個海外中心,以應付日益增加的南海及未來習近平主席的「一帶一路」帶來的經濟貿易、海洋仲裁等法律服務。
隨著現時香港政壇紛爭與嚴重撕裂,市民對前景陷入極度的灰暗與無助。筆者的還禮賓府於民(註2),既可從活化後的政府山,步行北上那歷史悠久的動植物公園(兵頭花園),亦可東連前市政局構建的香港公園,直達那由前域多利軍營軍火庫而打造為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成為筆者構建的「城市的靈魂——東西交匯」的完美上階梯!
也許有了上述的「還府於民」(註3),亦可一掃目前的立法會宣誓風波,和前港督葛亮洪夫人那半世紀多的風水預言,那就是:「當督憲府內看不到維港,就是香港命運的終照。」阿門!
註1:城市靈魂的族譜,下階梯:遮打花園(1890)、終審法院(1912)、和平紀念碑(1923)、皇后像廣場(1965)、愛丁堡廣場(二戰後中區填海)、香港大會堂(1869、1962)。上階梯:聖約翰座堂(1849)、前法國外方傳教會大樓(1917改建)、督憲府(1855)、政府合署東翼(1954)/中翼(1956)及西翼(1958)
註2:特首官邸,宜遷往白加道15號,現政務司官邸。該官邸樸實無華,是一座以民為本的好建築。
註3:澳洲新南威爾的督憲府,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該建築物建於1845年,位處悉尼海港濱海地帶,與皇家植物公園及悉尼歌劇院為鄰。上世紀末一度作為官邸,後交由歷史文物古蹟信託接管,諉官邸及花園予悉尼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