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由「小麗」政綱看左膠香港史觀

2016年立法會選舉將至,筆者一如概往,均會看看各個候選人的政綱,了解一下他們對香港歷史的認知,是否全面和深入。筆者讀完「小麗老母」(某網民語)之稱的九西候選人之政綱後,發覺有不少錯誤之處,值得我們指出和探討。

我們不如先分析一下「小麗」的社區政綱,內容如下: 

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大量人口均是由二次大戰以及49年前後湧入。普遍的心態是逃避中國境內的混亂及危機,尋找一個安身的避難所。而長期的殖民統治,亦進一步延續了政治冷感的小農心態。

首先,香港的人口在二次大戰時,即三年零八個月期間,人口由161萬人跌至60萬人。日本軍政廳在1942年紀月頒布「華人疏散方案」,並設立「歸鄉指導委員會」,以所種方式迫使香港市民離港回鄉,後稱之為「歸鄉政策」。而在回鄉路途中因不同原因而死亡或失蹤的人數,亦不計其數。故此,日治時期的香港,人口怎會有可能大幅上升呢?至於香港市民當時生活的慘況,大家可聽聽董驃在賽馬節目中,講述他與已故香港冠軍練馬師吳志林在日治時期的經歷。日治時期的香港,生活貧困,物資短缺,病友、餓死,甚至被日軍所殺的市民無數。當時的生活環境,又怎能吸引難民湧入避難?   


調景嶺的中華民國國旗旗海(網上圖片)

「小麗」隨後提到,「殖民統治,亦進一步延續了政治冷感的小農心態。」筆者看罷,不禁搖頭嘆息。一名立法會候選人,可以對香港的政治歷史一竅不通!香港在1949年赤匪奪權後,國民黨和共產黨在香港各自擴展勢力地盤,雙方各不相讓,差不多所有政治勢力都以左右劃分,例如工會(港九工團VS工聯會)、報紙(《香港時報》、《工商日報》等VS《大公報》、《新晚報》等),學校等(崇正中學VS培僑中學)等。而每逢「雙十節」為例,香港右派均舉行大型的慶祝活動,青天白日滿地紅旗的旗海處處,孫中山和蔣公的畫像隨處可見。所以,簡單地把殖民統治和政治冷感兩者拉上關係,是有欠公允!


貝納祺的演說內容

把殖民時代的香港市民,形容為「小農」,也是不負責任。1952年5月31日,香港戰後第一次舉辦市政局選舉。香港革新會時任主席,民選市政局議員貝納祺在同年六月三日的首次會議上,就當時的選舉情況,發表演說:

本人發現一大批民眾,因彼等曾名列陪審員名單上,前往投要,但獲悉彼等榜上無名,無權投票。本人認為,民眾對選舉之反應,以及投票時之良好秩序,與英聯邦若干地方有時發生爭先搶後情況截然不同,顯示香港市民熱心履行其為公民之職責。」  

雖然首次市政局選舉選民人數甚少,加上要登記成為選民要有特定資格(例如要有大學學歷和專業資格)。因此,投票率只有35%。不過,由貝氏的演詞可以看出,香港市民沒有對政治冷感,反而很想前往投票。而選舉其間秩序井然,反映本港市民的公民質素,不亞於世界其他地方。不要忘記,香港革新會、香港公民協會,以及香港華人革新會自香港總督楊慕琦計劃推出楊慕琦計劃以來,一直為香港市民爭取民主政制。把殖民時代的香港市民簡單地形容為「小農」,根本不合符歷史邏輯和歷史事實。    

「小麗」續指,「故此,對平等、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追求,只能說是一個矇矓的社會願景,而非如不少昔日政治精英所相信般,已經確立成為普遍港人的核心價值。上一代港人的心態,仍是以追求繁榮穩定、安身立命及個人享受為依歸。因此在爭取普選的問題上才出現了世代之間的價值觀分歧。


Facebook Cap圖

上述內容根本與「小麗」自己的歷史觀點互相不符。若果「對平等、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的追求,只能說是一個矇矓的社會願景」,沒有「確立成為普遍港人的核心價值。」,六四的情結又怎會成為「我城的共業」? 

「小麗」於今年6月19日,在其臉書專頁中上載了「六四的情結 我城的共業」的照片。照片中應為1989年5月28日的全球華人大遊行,當時香港共有150萬人參加,以顯示港人支持學生運動,以及壯大爭取民主和自由的力量。若然對等普世價值的追求,只是一個矇矓的社會願景,又怎會有多達數百萬名市民參加示威?無可否認,中國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也是推動市民參加的原因之一。不過,香港市民沒有對普世價值的共同追求,根本不可能有市民持續支援北京學生運動,甚至在六四後,繼續參加支聯會的六四晚會。 

再者,早在六四前,大部分香港市民已經對平等、民主、自由等普世價值,有熱切的追求。以香港政府在1987年發表《一九八七年代議政制發展檢討綠皮書》為例,有近七成的市民均支持在1988年的立法局選舉中,引入直接選舉。當時更有91個團體,在1986年下旬組成「民主政制促進聯委會」,舉辦各類社運動,推動市民支持「八八直選」。可是,由於香港政府玩弄民調數字,加上中(共)英政府達成共識,不在1988年引入直選,令「八八直選」告吹。故此,普世價值已經確立成為普遍港人的核心價值,是一個清晰的歷史事實。   

上述的資料反映一些左膠政客,對香港的歷史發展一知半解,沒有清楚認識和了解我城的過去。一篇短短數百字的所謂政綱,已被找到大量錯處。

一個候選人的政綱,是講述自己立場和政見的重要文宣。它代表的不只是個人,亦代表部分支持者或團體,對香港的願景和期望。若然對香港的過去略知一二,甚至錯漏百出,又怎能夠說服市民支持呢?     

參考資料:

高添強 唐卓敏. 香港日佔時期 - . 香港: 三聯書店, 1997.

董驃憶述於香港日治時期與吳志林之往事

香港昔日雙十國慶盛況

 
巿政衞生局議員競選揭曉 貝納祺雷瑞德當選。(1952年5月31日)。華僑日報

廉潔親民 舉出事實請議員勿輕信 建議請求確定權責 增加民選議員。(1952年6月4日)。華僑日報

顯示團結力量支持爭取民主自由 全球二百萬華人 大遊行聲援學運 香港創一百50萬人遊行紀錄。(1989年5月29日)。華僑日報


小麗的社區政綱
(網頁截圖)

2016立法會九龍西選區名單如下:

1.吳文遠、2.何志光、3.毛孟靜、4.梁美芬、5.譚國僑、6.朱韶洪、7.黃毓民、8.黃碧雲、9.林依麗、10.蔣麗芸、11.關新偉、12.劉小麗、13.游蕙禎、14.李泳漢、15.狄志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