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用一個字形容梁振英

用一個字形容梁振英

三天前,梁振英出席公開場合,趁機替董建華年代的房屋政策平反,「包括我、董生在內,好想推八萬五。如果當時我們能夠堅持,如果當時我們可以從理不從眾,相信今日香港的房屋問題已經解決了。」他強調「從理不從眾」的重要性,因為社會上大多數人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甚至錯誤的。

泛泛而談,確難反對「從理不從眾」,但理之所在,卻非不證自明那麼簡單。有一些道理善惡分明,易於判斷,像梁振英收取澳洲公司UGL5000萬元秘密款項,涉嫌違反賄賂條例,即使普羅大眾如「紅底」屈穎妍般死撐689,廉政公署及律政司都應該秉公辦理,從理不從眾,盡快提出檢控。香港的房屋問題,則錯綜複雜得多,涉及不同階層在不同階段的不同權益計算,像689般輕言看透全局,自己站在真理一方,除了說明這人喜歡耍嘴皮,撿便宜,更折射出香港這城市的悲哀——這片土地,原來曾經被這樣一個無德無能的人管治五年。

梁振英的無德無能,有無數人談論過,不贅。正值土地大辯論,筆者在這裡就借房屋問題,探討一下689的頭腦有幾簡單。一個在測量師界打滾半生,做過特首和行政會議召集人的人,對困擾香港人多年的住屋難題,居然停留在「只要盡量起樓便能解決」的思考層次,實在叫人O嘴。由此可知,他完全缺乏從過去失敗經驗吸取教訓的能力。其無料扮代表的程度,相信比前財政司梁錦松有過之而無不及。(關於後者,可參考筆者的《又一個踩低年輕人的權貴 — 梁錦松》

過了多年,公眾就算減少了對董建華的憎惡,八萬五的污名猶在,頂多看成好心做壞事的一大例子:亞洲金融風暴導致經濟大衰退,樓價大跌,負資產滿街,八萬五的原意即使不壞,但藉著設定硬指標,展現全民大煉鋼的決心,背後卻沒有高水平的實證研究支持,對應時勢變化欠理論根據,執行上欠缺針對性和靈活性,本身便犯上決策者之大忌。結果,在樓價向下調整時加大插水的力度,殃及整體經濟,苦主由維園塞到去中環。更要命是,八萬五徹底扭轉打後多年的房屋政策:減少土地供應、停建居屋、撤消租管等等,乃房屋供求失常、樓價飆升不止的遠因。

梁振英在此時出來抽水替八萬五平反(明明過去曾劃清界線,否認八萬五是他的主張)重點真的不在這個人有幾反口覆舌,見風轉舵——這些早有定論,毋用重覆。梁振英之差劣,其實在於獻醜而不知要藏拙。他至今仍不知道房屋問題的核心是甚麼。

中大地資系教授伍美琴強調策略性規劃的重要性,她今年五月在《香港家書》指,即使找到土地,但現有制度不改,難以保證可惠及最需要土地房屋的人,因為他們正是目前發展制度的受害者。而研究聯合國有關住屋權的公約的評論員黎恩灝,亦曾撰文分析,指出土地辯論涉及更高層次的管治理念和價值問題,他提出在香港很少人提及的適足住屋(adequate housing)概念。由此我們可以推論,要逐步解決香港短、中、長期的房屋問題,照顧到基層市民和弱勢中產的迫切需要,把焦點集中在梁振英、梁錦松和一些經濟學者所主張的供求關係之上,說甚麼要盡可能搵地、造地,根本不會對症下藥,甚至繼續重蹈過去迷信市場力量的覆轍。

伍美琴教授表示,香港不缺土地和房屋,而是「患近視」、「患不均」,即關乎土地分配不公義的問題——如果689和附和官方立場的經濟學者不同意,請不要預設某一派經濟學理論等於自然科學般的真理,應該先後設地論證問題的性質,證明單從供求關係入手,對改善香港人住屋問題已足夠,關乎公義的制度改革和策略性規劃完全不必要。香港房屋問題,涉及管治者的無知、放任市場經濟思想的猖獗和長遠策略性規劃的嚴重失誤,並非始於今天。追源溯始,先後任過特首的董建華和梁振英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689到了今時今日,仍如此自以為是,如此自我感覺良好,究竟用哪一個字來形容他最為貼切和準確,便交由讀者自己定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