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為香港把脈 —— 給來屆特首的一些建議(之十一)

為香港把脈 —— 給來屆特首的一些建議(之十一)

為香港把脈 —— 給來屆特首的一些建議(之十一)

幾日前,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就着小三TSA改良版發表報告,指出經改良後的試題不再像以往般刁鑽。他強調TSA只測試基本能力,因此毋須操練,不會給學生構成壓力。而家長方面亦已同意TSA與學業壓力沒有對等關係。若這改良版真的能解決有關問題,這次我們的吳克儉局長豈不是應記一功?

但在我看來,今次最值得嘉許的,反而應是今次政府轉移視線的能力。他們能把一眾短視的,不理解TSA本質的家長給蒙蔽了。短視,是因為他們只看到現在試題的深淺,並沒有能力預視,或並不關心將來試題的走向。但當中主要原因,是一眾家長仍然被固有的思想束縛着,以為全港性的考試有其必要,才能把全港不同的學生成績一體化。但在這裏我不禁要問,把全香港學生線性地以名次來排序有其必要嗎?

不久前,在報章中讀到協恩中學的校長在家長會裏提醒家長,若他們不能接受自己的子女名次在入讀後會一下子下降一百級,那協恩就並不適合你們。那位校長的解釋當然是因為我們優秀的學生眾多,取錄的學生大部分在各自的小學裏都排前三甲,因此入讀後排名下降理所當然。但我想這只是他的托詞,因為他真正想說的,是名次本身一點重要性也沒有!

我們試問一下自己,在學校的歲月裏,「德、智、體、群、美」這五項我們究竟從老師裏學到了多少?我想這問題一出,我們當中大部分人頓覺自慚形穢。但更自慚形穢的,一定是一眾老師們,因為他們自知連這五字真正的意思都未必能搞清楚,更遑論要把這些理念灌輸給下一代。他們手中所謂的教育證書,根本只看重考試成績,充其量最多只屬於「智」的那一項,其他四項也只能在評語中含糊其辭,得過且過。教育證書都尚且如此,我們還能相信他們給學生所打的分數,能切實地反映學生全方位的發展進度嗎?

其實任何公司的老闆都知道,證書或成績根本並不能反映出應徵者的質素,最多只能以此作篩選過程裏的第一道條件。真正起決定性作用的,一定是個人面試,因那是了解應徵者整體素質的唯一方法。年多前,曾經有一IT公司收到一份來自上海交通大學的應徵表,所附帶的成績表科科都A,但在公司所設的筆試裏卻不過關。起初大家都以為可能是語言障礙,因眾所週知上海交通大學在國內IT界中是名列前矛,所以決定再給予其面試機會。誰不知即使以他母語普通話來作面試,他的表現卻連在本地大學拿C的學生都不如!連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成績表都尚且如此,我們還能對TSA所反映的成績有期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