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不少港人對商家(如領展)的言行有諸多不滿,而過去走入政壇的商家、資本家也不見得有什麼具說服力的表現,但當王維基一出戰,大家仍然替他說盡好說話,這個景象實在不可思議。
王維基當年矢志發展的香港電視值得支持,但對他來說這是一盤生意,出發點並非公眾利益。事實上,王維基在爭取免費電視牌照的過程中不斷強調自己是商人,並在不同的地方嘗試與政治割裂。雖然香港電視的節目的質素及對藝人、創作人等的尊重等都能夠為其加分,而當然香港電視的發展方向也符合香港整體利益,但說到底他也不過是一個有亮麗戰績的商人而已。現在,他放下半個商家身份,以同樣的技能走進政壇,理應不值得一個那麼耀眼的光環。
一個從來沒有積極參與政治的商人,如何跑出一份四萬字、覆蓋多個範疇的政綱?簡言之,王維基以經過包裝的發展主義作意識形態作貫連,配以務實主義為主軸。先談發展主義,王維基也有在政綱批評特權,如土地政策方面支持對抗無限丁權與回收高球用地,但最後還是支持開發郊野公園。一個無底線的發展哲學,其實跟梁振英的方向差不了多少(其實發展主義在回歸後一直存在,也不是梁振英一個人的問題),從一個「倒梁」的人口中聽到跟梁振英差不多的發展哲學,弔詭得不可思議。
從這個角度看,王維基不支持標準工時而支持標準合約(表面上是容許多勞多得,但實際上並沒有增加勞工的保障及議價能力,勞工在大商家壟斷的香港裡依然陷於劣勢)、支持續建高鐵(在「一地兩檢」方面只持沒有根據的良好願望)與機場第三跑道(沒有回應坊間對航道運用等的質疑)、全民退保的「寬鬆審查機制」與政府立場相似等等,盡是犧牲勞工、市民基本權利的發展主義影子。儘管王維基有好些受社會歡迎的政綱,例如 Uber 合法化、增加小巴座位數目及增加免費電視牌照等,也支持除掉部份特權,但其實都是了無新意的政策(有不少早由其他政黨提出),看不出他在政策上的心思,亦撼動不了不公義的基礎。
這種發展主義的元素也滲透到其他範疇,例如教育上他雖然支持小班教學,但他竟然支持中學教育有八個必修課 (並不包括現時的通識課,即似乎他支持取消通識課),並要學習外語。我看不到這種倡議的理論基礎,也不明白何以已經讀得喘不過氣的香港學生如何可以應付八個必修課。這種表面包羅萬有的課程結構,邏輯上與新自由主義下對異化勞工的要求沒有兩樣。尤其在教育部份的最後一段說要將壓力變成韌力,我彷佛聽到僱主對工時超長的員工說-多飲 Red Bull,將壓力變成韌力!
要守護公義,我們必須看清王維基在政綱中的定位與底線。整體而言,其四萬字的政綱只有「發展」這條底線,批評特權怎樣看也只是其外衣,而對於其他敏感議題,他走的是「務實主義」-也就是妥協。王維基將社會嚴重撕裂歸疚於梁振英,但其「務實主義」卻其實是對所有梁帶出來的敏感議題統統支持,或者妥協,這是我對王維基四萬字政綱感到最大惑不解的地方。
王維基從政的最大優勢是:一、他的政治立場基本上是白紙一張,在不少政策問題可以自由選擇定位; 二、香港政治愈來愈不重視政績,王也是一個政治素人,卻夾着香港電視失落牌照的受害者與良心僱主的光環; 三、良心資本家與討好中產的形象。說到底,香港人都愛資本家,直到被搾壓到無法忍受為止。從這些優勢中讀王維基的政綱,其「務實主義」可能不過是向中間選民靠攏的投機策略,是經仔細計算的押注-這定位不會得失誰,既可搶中間選民,也可以掠奪自由黨的票倉,也有望吸取部份民主派的票。至於甚麼拉高投票率之說,那不過是一種政治口術-過去香港發生了不少有望拉高投票率的大事件,最終也做不到王維基的目標。
一個講求彈性的商人走進政壇,我看到的不是一個立體、有堅持的政治人。先以倒梁為旗幟,再說電子公投政策,現在又搬出一個務實得看不出是建制、民主派還是本土的混合政綱,這是政治投機的最佳示範-這一套從商界學來的技藝,在現今怪異的香港政治生態中竟然甚為管用。政綱一出,大家的重心的確跑到四萬字上,這與王維基的網上超市在街派一本厚厚的彩印貨品目錄有何分別?
王維基一宣佈參選,儘管政綱沒有說服力,不少博客與明星依然紛紛表示支持。對我來說,這是一個最悲哀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