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毓民不說話?因為毓民不是神主牌!
在上一年這個時間之前,我一直認為毓民和其他政客沒有分別,也不過是建立個人形象來取得議席罷了。
在上一年這個時間,當毓民還是社民連主席時,有五個行委辭職了,黨內立時沸沸揚揚,又是黨內分成兩派,又是有人要call會員大會。當時,毓民和現在的行委一樣,都是隱隱不發,不就事件說太多,但到了後期,爭議開始減弱時,毓民搞了一次私人會面,席間毓民的表現,讓我開始改觀:一個只為了議席的政客,不可能是我面前這一個關心青年人發展,君子絕交不出惡聲的人。在那次會面,我看到的毓民,就像哈維爾"無權力者的權力"一文中,那種希望自己能活得真誠,直面自己的良心,不去作假的人。
自毓民交棒給陶君行(當時不也是毓民高調地說支持陶君行做主席?),他就開始淡出黨務,只去踏實地做立法會議員,我看在眼裡,更覺得自己之前的想法沒錯:如果毓民真的是要做太上皇,陶君行要做兒皇帝,以毓民在黨內的影響力,這實在是太容易了,但他沒有,他選擇克制,選擇自限其權,選擇淡出黨務。一些習慣了簇擁著毓民的社民連支持者可能覺得不是味兒,但我感覺到毓民的苦心:他作為一個魅力領袖,要影響黨的方向實在太容易了,只要他稍不克制,稍為表露了對黨內決策的不滿,就能立時挑動簇擁著毓民的社民連支持者的神經,立即圍攻現屆領導層。
有時人的脾氣很難克制,尤其是像毓民這樣大情大性的人,一有不滿,即使是知道不應該說,也忍不住說了出口,這不難理解,但毓民近一年大多數時間都一直這麼克制,到底是為了甚麼?
我覺得,他就是明白了社民連要政黨化這道理:如果一個政黨只靠個人魅力來凝聚支持者,這個黨是很難發展成具規模的政黨的,因為一個黨內,魅力領袖只能有一個(或一群),黨只能有一種聲音,不可能有不同聲音,否則就會出現分裂,各派各自擁魅力領袖自重,內鬥不絕,很快地泡沫化。黨內容不下不同聲音的話,這黨就沒有了自我批判、自我反省的力量,很容易走偏鋒。
相反,把政治組織政黨化,即使黨內有不同意見,也可以用會章解決,即使意見不同,也只能在會章的限制下合法地鬥,不會鬥到亡黨、不會鬥到同志變死敵。
從這角度,就不難理解毓民的克制:如果他依然依著性子去行,社民連是政黨化不了的,在從魅力型政黨過渡到理念型政黨的路上,魅力領袖的克制是必須的。
所以,我希望各位,好好地想一想毓民這一年來的表現,而不是有事沒事就去以請聖旨的心態去望著毓民,等毓民出聲反對那方就反那方、請不到聖旨就像紅小兵在紅小書中找字句一樣去拿著毓民的一句半句去說毓民如何如何,所以異己不對吧。
毓民要的是會員自身的成長、是會員自身識見上的增長、是會員人格上的獨立,而不是事事望著他。這種有事沒事就找毓民,意圖請聖旨去打擊異己的手法,正是毓民最反對的行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