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民望拾級下滑,選民投票意願不斷冷卻,香港是否出了很大的問題呢?市民一方面對政府的表現愈來愈不耐煩,同時又不認為自己可以改變什麼;至少在現有的管道之下,他們看不到有任何可做的事情,失望、憤怒而無力。這到底是種什麼情緒呢?
要理解它,不能只靠數字,不能只靠客觀社會局勢的分析,還要發揮一點想像力。因為這是一種情緒,一種感性的印象;但是這種感性的情緒的存在卻又透露出了些許真實。
想像一對中產夫婦,正在為孩子的教育頭痛。雖然小孩才不過兩歲,但是他們早就打探好了各所幼稚園的消息。因為他們發現要上好中學,不能不先進家不錯的小學;而要進好小學,就不能不先在一間不錯的幼稚園打底。更不用提那些早已串成了「一條龍」的名牌學校了。此外,他們還發現「教育改變命運」的說法原來早被「命運決定教育」的現實取代,因為升學不再只靠考試死讀書,補習之餘還要參加各種興趣班,游泳繪畫學鋼琴固然是指定項目,凡是據說能夠全方位培養孩子成才的校外活動也不可不去(比方說「英國遊學團」);李麗珊那「養大一個小孩要四百萬」的名言原來是真的。
問題是錢從哪裏來呢?朋友的朋友是家連鎖眼鏡店的老闆,一盤小生意在不少人眼中已是大買賣,照理說該不會出什麼問題。可是過去一年多來,各個商場頻頻加租,算盤一打,他就發現賺回來的錢還抵不上租金的增幅。與此同時,眼前的市况卻又不容許他在顧客身上撈回足夠的本錢。為了孩子的將來,他在想這生意還是別做為妙;壯士斷臂,止蝕離場。底下的員工呢?當然要自求多福了。
香港的低收入戶沒有減少,領取綜援過活的人則愈來愈多。往日克難的「打風餸」,如今已是很高貴的一餐飯了。他們會不會覺得很奇怪,為什麼大家都說香港的窮人增加了,奢華名牌的旗艦店卻一間間地開呢?偶而在社區中心翻報紙看雜誌,裏頭全是名表名車和名勝景點的介紹;香港就有那麼多花得起錢的人嗎?為什麼樓下茶餐廳的老闆都說生意難做,卻有不少從海外歸來的專業人士和豪門第二代開家「設計有feel 的餐館」, 「同班friend 聚吓腳」呢?好在,大眾媒體都很流行講基層。只不過當他們採訪名人家居的時候,那叫做「生活風格」;當他們來探尋基層的時候,這叫做「社會關懷」。高官和一群行政總裁坐在一起談經濟,那叫做「高峰論壇」;高官和一群天水圍居民坐在一起談經濟,則叫做「真情對話」。只有他們的生活才算生活,只有他們的經濟才叫經濟。
沒錯,現在的經濟問題是全球性的,不獨香港受災。沒錯,貧富差距的拉大是現存資本主義的長期趨勢,不獨香港專有。也沒錯,經濟情次不好的時候,所有政府都會被人民埋怨,不只是香港的政府信任度下滑,不只是香港特首的民望插水。但香港難道就沒有一點辦法嗎?莫非香港別具獨特社會結構,使得港人的情緒格外灰沉?
那天坐的士,司機給了一個很獨到的答案。他先是投訴油價上升,生意淡靜,然後話題一轉,他突然冒出一句: 「香港畀班有錢佬玩晒!」。很奇怪吧,為什麼連一個的士司機的收入減少,也跟「有錢佬玩晒」有關呢?
聽起來很荒謬,很不合邏輯;可是這句話卻表達出一種對很多人而言並不陌生的印象,並且隱隱指向了香港社會的根本現實。
很多地方都有貧富差距的問題,人民會眼紅富裕階層的奢侈生活。很多地方都有大集團壟斷的現象,百姓會感到平等競爭的機會日益縮小。為什麼香港人除了不滿,還特別無力,覺得就算選出一個代表基層利益明白中產心聲的立法會議員也無濟於事呢?那是因為香港的財富集中同時就是政治權力的集中。
雖然負責選出行政長官的800 人號稱代表了香港各界各階層的利益,但是在許多市民的感性印象裏頭,這800 人其實更多地代表了「嗰班有錢佬」的利益。
他們本身若不是富商,就是為富商服務的各界專業人士;他們不只站在財富分配金字塔的頂端,還同時被制度保障了政治權力金字塔的塔尖位置。我們可以想像讓800 個全國最有錢的人去開會決定下一任共產黨總書記的情景嗎?為什麼香港的財富階層就可以擁有這麼大的權力呢?而且他們和他們的朋友還散佈在各個公務組織及機構裏面,是政府的諮詢對象。
或許「班有錢佬玩晒」的印象是普遍的,所以「官商勾結」就是香港政治的關鍵詞了;只要祭出這四字真言,被批的對象就沒有任何辯白的機會。「梁展文事件」鬧出這麼大的風波,原因不在於「一向廉潔」的公務員體系出了紕漏,而在於它「證明」了市民的感性直觀原來是真的:政府機器就是巨賈的工具。
要扭轉這種情勢,只有兩條路可走,一是實行更左傾的資源再分配政策,一是民主化政府的權力來源。但是在香港的現實條件底下,兩條路都不好走,因為任何一條路上都有「權力集團」(power block)的障礙。
就和當年董建華下台前那兩年一樣,最近政圈又傳出「倒曾」的傳聞。大家有沒有想過,什麼叫做「倒董」什麼叫做「倒曾」?是誰在「倒」?怎麼「倒」?我們當年見過選委會成員公開說過要罷免董建華嗎?沒有。董建華是自己腳痛請辭的,雖然沒人會相信。就在大部分人為他下台而歡呼的時候,香港社會已經默默接受了一套潛規則,已經默默承認有這麼一種我們既不了解更不參與的政治運作方式。我不敢相信「倒曾」的來由是因為曾蔭權正在啟動那兩條路上的改革,事實是我們一般無權無勢的市民根本不會知道特區政治的最高層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我們只知道香港的財富與政治權力的分配並不公平,我們只知道特區政府未必是管治香港的唯一權威,而且我們知道這裏頭一定有些我們看不見也搞不懂的遊戲方式。
所以,請告訴我,如果我們這個禮拜天去投票,香港會變得比較不一樣嗎?立法會在行政主導的原則下固然只能發揮有限作用,更可悲的是那個行政部門自己根本也「主導」不了什麼。在這樣的情下,一再標榜自己「辦實事」的候選人究竟辦得了什麼?宣稱自己有新思維的候選人又究竟指出了什麼新方向?更不消提那些以「健康」為主題以「多一個選擇」為賣點的傢伙了。連換特首都沒法扭轉局面,何況議員?儘管如此,,我還是会去投票的;或許這就是「盡吓人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