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醫生本位」的社會現象問題](/sites/all/themes/inmedia_2021/images/white.gif)
「你唔舒服?快D睇醫生啦!」這一句平常到不行的說話,其實蘊藏一個前設,就是「唔舒服就一定要睇醫生」。大家到底有沒有想過,點解「唔舒服就一定要睇醫生」(希望你不只是想厄張醫生紙...)呢?醫生點解就會有這種「不可動搖」的權威?這種權威的設定,又如何千絲萬縷地影響著其他行業生態,甚至導致如今「病房淪陷」的日常情態?而,這種「醫生本位」的社會現象(因為我不知道有沒有一個Jargon 去形容這個現象就是了,唯有自己作一個),又有沒有可能改變?
專職醫療行業與醫生的長期糾結
首先,其實除了「醫生」可以醫人之外,如果有到過醫院的人,一定在水牌中見過「聽力學家、臨牀心理學家、營養師、職業治療師、視光師、視覺矯正師、物理治療師、足病診療師、義肢矯形師、言語治療師、藥劑師、配藥員、放射技師、醫療化驗師...」等人。他們在各個專業上,都有各自的訓練與要求,甚至比醫生更清楚該科目中的診治/復康方法。
不少這些專職醫療行業已有表達過,某些發展相對較成熟的行業已經可做到行業自我規管,但現時的輔助醫療系統中,卻要求所有Cases須經醫生轉介。一方面,輔助醫療系統中,所有專職醫療行業仍然受醫生管轄,導致外行人管內行人。長久之下,醫生的權威性越發不能質疑,而此消彼長下,亦削弱了其他專職醫療行業的專業性與專業自主。
簡單而言,其實專職醫療行業(例:物理治療師)可以判斷得到病人的需要,但因條例規定,無論如何都要由醫生專介(所以無端如何,醫生先撈一筆啊)。而結果病人有乜事,又是問「醫生點講點睇?!」根本就信不過其他專職醫療行業的專業(但拜託,別人也是一門專業啦好不好?)。
初級醫療與家庭醫生制度
另一方面,香港的初級醫療 (Primary Health Care) 和家庭醫生的架構亦是做得十 ‧ 分 ‧ 之 ‧ 差。基本上,大家不管是小小頭暈身㷫定嚴重到即時有生命危險,無錢往私家者竟全部湧往公立醫院急症。結果就是,急症室個「急症」二字形同虛設,那些「急症」竟然可以等12個鐘都無死到,咁都算急?!其實一些簡單的病痛,如果護士姑娘/藥劑師有權開最前線的藥物,再嚴重少少就去睇番家庭醫生(連醫學界自己都講左好多次,病歷好多時是決定開藥的重要考慮,咁點解唔大推家庭醫生制度呢?),真是危急存亡之秋先去急症的啦好不好...!
另外,就是大家對「預防勝於治療」呢句野,完全是得個講字。其實如果工作壓力減少/搞好精神健康/多做運動/改變飲食習慣/甚至識用一些較原始的方法(例:香薰治療)去舒緩個人較輕微的身體情況與問題,睇醫生的機率根本是大大降低。
總結最後,我的結論是,為何所有醫於醫療的問題必定要經醫生之手?答案很簡單(陰謀論點去想),就是權威、利益與地盤啊。只要事事都要經我手同意/批准,這就是一個權力須利益的控制,權威的下放自然影響整個業界真金白銀的利益(即地盤的大小)。我不意指所有醫生都這樣想(相信大部分醫生都想整個醫療系統能徹頭徹尾地改革吧?),但早前醫委會在上個月月就豁免海外專科醫生評核期過唔到投票一事,便能窺見醫學界有部分人,的確有存著這樣的心態。
而作為市民的我們,可以點做?首先,唔係唔信醫生,而是事實是唔好一病就立刻去急症,至少試下成藥/再試其他方法(如尋求專職醫療行業意見)/再睇家庭醫生。記住一點,急症個「急」字係解「好急」咁解,唔好幾聲咳又去睇急症啦OK?另一方面,就是年年/隔年做身體檢查,預防勝於治療。最後就是唔好逼得自己太緊,唔好當返工是你條命,精神緊張都是導致疾病叢生的因素之一(當然,起香港仲要面對個智障政府,我知是難,唯有「迎難而上」~)。
當然,最後載番個頭盔先,而家地球人已經去到一個階段,感冒都可以死人,病向淺中醫亦是真實。所以你真是覺得自己唔掂既,咪去睇醫生囉!唔好勉強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