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民主黨政制座談會系列:何俊仁的底線根本爭取不了任何東西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及前主席何俊仁上周的2017特首選舉方案言論,引起公民社會廣泛批評。剛過去的周二(13日)晚上,在八號風球迫近之下,仍於太子總部舉行黨內座談會,親身解畫、為言論降溫,意圖平息黨內爭議。

本系列最後一篇,分析何俊仁。先重溫《信報》8月9日刊登的何俊仁專訪中,被飽受批評的兩個重點。

1. 選舉委員會方式「唔係完美,但唔係唔可以接受」……可以微調選舉委員會,把提名門檻降低至十分一提名即可。
2. 「公民間接提名」:有兩萬至三萬公民聯署支持的人,可參加泛民初選,以電子公投方式讓全民投票,提名委員會內的泛民代表要承諾接受結果,提名初選勝出者成為特首候選人。

評論團認為,現時社會對於何俊仁作出很多批評,何俊仁的確「抵罵」。試假設中央政府真的接納、2017年實施何俊仁的兩點提名建議,究竟為市民爭取了什麼?市民沒有機會直接提名心儀者成為特首候首人、更沒有機會直接選出有份提名的選委,情況和現時根本無異,市民將會發現「得個桔」!(真普選聯盟的三個方案也不是完美,但至少希望增加選舉委員會的民意代表比例、引入直接的公民提名、或參考美國總統選舉人制度的變相提名)

分析何俊仁的言論,背後動機是把「底線」劃在一個最符合政治現實的地方。然而,作為一個自稱爭取民主的人,不該提出這樣子的方案,應該說,不該以此為「底線」,因為根本不算是「底線」:提名門檻八分一和十分一相差很遠嗎?上年已經攪了一次泛民初選,泛民選委也依從結果提名了何,所謂提案,只是把上年做了的事制度化而已!算什麼「爭取」?這不是「底線」,只是「原地踏步」!

筆者在座談會發言時指出,是次事件背後更大含義:在爭取普選特首一事上,民主黨的「底線」在哪裡?劉、何,甚至許多民主黨人,都只在思考「民主黨應該把底線劃在哪裡?」但筆者認為問題出發點錯了,民主黨應該要問的是「公民社會想把底線劃在哪裡?」前者是上世紀的舊政治模式:以政黨為出發點,提出一套認為是最好的政見,然後說服群眾跟從。但在新世紀,公民社會的政治力量大了,甚至超越政黨,新的政治模式是:從公民社會出發,了解群眾認為是最好的政見,然後以此為依據。

2010年的政改風波,歸根究底,就是民主黨仍沿用舊政治模式,提出一個認為最好的方案,卻無法說服廣大的公民社會,結果遭到抨擊、連去年立法會選舉也遭到慘敗。今次也重蹈覆轍,尤其是何俊仁,提出一個認為最符合政治現實的「底線」,但卻根本沒有站在公民社會的立場上出發,結果遭到強大反彈。

在今天的香港政治現實,已經沒有人人理所當然要跟從的政治領袖了,只有願意聆聽、以民意為依歸的民意代表,才能生存。爭取普選是一場長期戰役,若果民主黨以為,發生類似問題,只要開座談會解畫、便能解決嗎?即使能夠,可以把訊息帶給全港七百萬人嗎?這是捨本逐末的方法,最切實的方法,還是放棄「政黨要帶領民眾」的舊政治思維,改為「民意代表要聆聽民眾」的新政治思維,合上嘴咀、倒空腦袋,多聆聽、吸收公民社會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