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聯就高院頒下禁制令之回應
就高院今午延長旺角及金鐘中信大廈的正式禁制令,並授權執達吏可向要求警方協助執行判令,我們會向佔領者解釋:法庭已授權執達吏可向警方求助,阻撓執達吏辦公者已可能有刑事責任,警方可拘捕阻礙辦公者。學聯再次重申,我們會尊重每個佔領者的選擇,與各位同行。
法治精神的重點是保障人的權利,包括社會權利及政治權利。現時社會出現極大的政經問題:我們的政治權利不平等,無法提名特首,沒有真正的選擇,只有政治篩選;政府不向市民問責,政策傾斜大商家,加劇貧富懸殊,商家壟斷;同時,有利民生的社會政策無法實施,樓價飆升,市民生存的空間萎縮。種種問題,尤以梁振英指出「收入一萬四千港幣以下的人不應享有政治權利」作出最好的總結,我們香港的個人入息中位數,大約是一萬四千港幣,可見獨夫政府在與全港市民為敵。
基於以上種種,市民不惜違法抗爭,間接挑戰政府的管治,要求政府制度改革,正視種種的政經問題。同時,抗爭的市民願意接受最終的刑責,因此是符合法治的精神,以爭取社會公義。當法官說違法就是違反法治,明顯是扭曲法治精神,漠視社會巨大不公正的存在。如果法律並不保障人的生活條件,無助匡正社會公義,法律本身本身已經違反法治精神。
民不畏法,奈何以法懼之?當有眾多市民挺身而出,以公民抗命違法達義,足證社會本身,存在極大問題,需要我們從制度改革入手。因此,此次雨傘運動所帶出的高院判辭,除了是一個法律問題,更是一個政治問題,癥結在於我們的社會並不能保障香港市民的權益,這個亦是整個香港統治階層,乃至所有香港市民要正視的問題。
香港專上學生聯會
2014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