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建立「土地儲備」的幻覺與真象

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建立「土地儲備」的幻覺與真象

去年政府做了一個幾乎是「自我證成」的土地研究,問市民要不要做「土地儲備」。其實,你問一個普通市民,給我儲一萬億好不好,所有人都說會好,根本答案在問之前已經知道結論。關鍵在於所講的土地儲備究竟是什麼,與及有沒有給市民交代當中的犧牲與代價。答案當然是沒有交代。

但當政府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交代幾千億造價的明日大嶼就是一直所講的土地儲備,公眾才開始如夢初醒紛紛表態反對,亦證明了「土地儲備」就猶如一個憑空構作的幻覺——不了解現實代價之前,毫無代價唱最幸福的歌總是美好的。

事實上,現在政府並不是完全沒有土地儲備,說要「建立」一個土儲出來也有誤導成分,就如同日日在說香港缺地一樣。我們去年研究政府未善用的官地(《隱藏選項》)的報告中,都發現有301公頃面積相若、從未有長遠發展用途的臨時及閒置的公有地適合作中短期使用,已經是現存的土地儲備。另外再加上其他可重新釋放出來的臨時政府撥地的隱藏官地,都已經有約1,000公頃未被檢視。

又或者,如果政府肯「敢於亮劍」,主動使用《收回土地條例》這尚方寶劍,而不是讓路給地產商做公私合營土地共享,根本上千公頃的新界棕地及地產商囤積農地、私人會所短租官地,統統就是政府的潛在土儲。

於是土地儲備的關鍵並非在於方案,而是在於收地的公權力,這種權力政府未嘗一敗,但偏偏政府放棄了,並將土地儲備扭曲成別個別選項或方案,尤其依賴至少幾千億的「明日大嶼」人工島方案孤注一擲,指人工島是唯一一個不可取替的土地儲備計劃云云,其實是錯誤理解土地儲備的概念,亦變相借「土地儲備」之名合理化個別發展計劃。

我實在不明白,如果建立土地儲備是為了與地產商議價,重奪政府土地發展主導權,那為何政府又同時放棄收回土地的權力,甚至開始傾向想連填海都用公私合營模式處理,供手相讓發展主導權給發展商? 這豈不是自相矛盾嗎?

香港城市發展歷史上已告訴過我們一個教訓——不交代具體用途下造地是災難性的。二十年前,政府大規劃填海填出了西九龍,當時尚且會交代了目的是要多建公屋打散九龍市區整體密度,後來到董建華時代都走了數,一幅一幅批給地產商起豪宅。如果未來的土地儲備,就是意味著在沒有指明用途意向下造地,最後任由政府私下處置,那麼土地分配的情況想必更糟,尤其上千公頃的明日大嶼是指明是為了配合大灣區規劃,土地資源勢必成為國企大財團圈地的囊中物。

今天,缺地1,200公頃卻去造地3,200公頃,儲的比實際需要的還要多1.5倍,不計成本犧牲優次,這不是叫「造大個餅」,而是在「造爛個餅」。民意沒渠道清楚反映,土地儲備概念弄虛作假,可以預視2019年的土地爭議不會隨著土地大辯論而過去,市民重奪土地發展決定權的一戰,將會是無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