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片政制爭議聲中,梁振英發表了「月薪一萬四千元的人士不享有行政長官選舉的提名權」的言論。對,這絕對難以想像,行政長官竟以入息作為政治權利的研判,繼而擔心將導至政府政策向窮人傾斜。反過來看,他似乎真真正正點出當下社會現況——把特權視為權利
香港由殖民地時代到回歸後的特區政府,皆以一貫「傳統」的觀念看待貧富不均等問題。長久以來,在積極不干預的思維下,以剩餘模式(Residual Model)處理相關問題。窮人從來沒有得到政策的傾斜,問題因而日積月累。香港當下所面對的產業的單一化、停滯的社會流動、高地價政策等,形成積壓的民怨,正正便是梁振英口中的政策傾斜所引致;只是一直下來,為少數權貴所傾斜。早年「地產霸權」的論述,亦正反應出貧富不均的問題不但沒有解決,甚至成為深層次矛盾。
當市民追求基本權利,成了步履維難的事,經歷多年辛苦爭取,才能鮮有地換來最低工資;當一般「打工仔」勞碌半生,仍負擔不起立錐之地。市民期盼根本的改變,卻發現政府的組成,是1200人的小圈子特權。種種無力感,形成民怨爆發的催化劑。
法國政治思想家托克維爾(Tocqueville)在《民主在美國》中對於歐洲貴族的形成所提出的看法是:一切源於土地的有限,人掌控越多的土地,坐享的成果和財富便越多,從而換取權力的機會,歸根究底,是由於土地的匱乏。
托克維爾的看法,似乎亦説穿了今天香港的實況。既然當局早確定貧富不均等問題嚴重,何不防微杜漸,及早解決結構性問題?卻任憑權貴寡頭壟斷社會的資源及政治權利。長期生活在扭曲的制度下,市民終於不再沉默,爭取市民最基本的權利。在這場社會運動的新張力下,政府正正是要把握當前的機會解決問題,平息民怨,而不是迴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