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有時候,聖經比粗口更難聽

九龍城浸信會(城浸)用十億建堂的事件,成了教內外的熱話。甚至有信徒質疑教會建堂所費不貲,倒不如用作社關扶貧。建堂與否,其實是教會內部的決定和方向,城浸會友在會友大會上以絕大比數通過建堂動議(資料由在城浸聚會的朋友兼會友提供,如有錯誤,請更正),那就是他們教會的「家事」,城浸以外的人不便評論建堂一事。

不過,明報指城浸執事會主席引用聖經金句「不要怕,只要信」、「在神沒有難成的事」及「多給誰,就向誰多取」來鼓勵會友。看畢整篇報道後,筆者以有限的聖經知識來分析這三句「金句」的理解及運用如何不當。

  1. 「不要怕,只要信」是耶穌對管會堂的睚魯說(參:馬可福音5:21-43)。當時睚魯女兒快死了,耶穌答應去看看女兒。在擁擠的路上有一個患了十二年血漏症的女人偷偷摸耶穌衣裳而被醫好。耶穌和那女人對話一會,有人從睚魯家出來報女兒死訊。耶穌隨即對女兒爸爸說「不要怕,只要信」。這句「金句」要分為兩部份去理解。
  • 第一部份是「不要怕」。聖經沒有明寫睚魯的反應,但耶穌說「不要怕」,也代表剛剛獲悉女兒死訊的睚魯感到很絕望。
  • 第二部份是「只要信」。絕望的人沒有信心是正常,但聖經描耶穌只用這三隻字去安慰喪女之痛的睚魯,並要對耶穌將要行的事有信心。言下之意:「只要有耶穌,女兒便不會有事。」

這裡的「信」是指絕望的人對神的說話(如:應允、承諾和應許)要有「信心」,而不是應用於有了全面建堂計劃的教會上。或者會有人勉強地解說:「不要怕籌集金錢奉獻的問題,只要相信神為會城浸建堂開路。」聖經從來沒有明寫教會建堂一定(必定)得到神的開路。甚或聖經有明寫大衛不能建殿,直等到他的兒子所羅門才可以為神建殿。(參:歷代志上28:3-6)

  • 「在神沒有難成的事」這一句被信徒喻為「萬能key」,也是改編經文的表表者,放諸四海皆合宜。這句「金句」的原本經文有兩處。
    • 第一處為神應許已經停經的撒拉將要生子(參:創世記18:11-15)。與「不要怕,只要信」的意景近似,是指著絕望的人說。因撒拉年時已高,一般人認為撒拉都不能懷孕,撒拉本人也「暗笑」自己怎能懷孕。「在神沒有難成的事」,最終神使撒拉於一年後誕下以撒。
    • 第二處為先知耶利米向神祈禱及神的回覆(參:耶利米書32:16-35)。這段是經典幽默。先知耶利米知道「在神沒有難成的事」,他指出神用大能的手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的手。神卻回應耶利米,「在神沒有難成的事」下,透過迦勒底人和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滅了耶路撒冷。這段經文表明神的能力遠超任何人所想。神可以隨時興起一個國家,也可以隨時滅一個國家,一切都盡在神大能的手上。

    的確,在神沒有難成的事,但建堂奉獻是關乎會友的心是否甘願為這個「家」奉獻自己的金錢,與神的大能無關。典型甘心奉獻的聖經例子,莫過於窮寡婦投了兩個小文錢。(參:馬可福音12:41-44)

  • 「多給誰,就向誰多取」這一句的經文背景是耶穌正在教導門徒,如何做一個忠心警醒的僕人。(參:路加福音12:35-48)

    按當時代來說,主人去婚宴大約數天至一星期或不等,僕人在家中為主人打理一切。主人回來後,僕人是不需要「奉獻」給主人,而是盡其「責任」將主人一切錢財好好打理,最後「理所當然」地將錢財(若用以投資的情況下,需要連本帶利)歸還主人。

    以現今教會來說,十一奉獻便是信徒「理所當然」的責任(若未受洗加入教會者,一般都不用理會這項責任)。但建堂奉獻,屬於「理所當然」十一奉獻以外的額外奉獻。會友可以按自己的能力,在心甘情願的前提下,奉獻金錢給教會以作建堂經費。

    筆者就自己教會的建堂經歷,以實例說明忠心與建堂奉獻沒有直接關係:
    一個中產家庭收入比很多低下階層人士為高,但基於香港住屋問題,逼使他和太太把總收入的一半用作供樓,加上「理所當然」十一奉獻,所餘下四成收入只能勉強支持一個四人家庭的生活開支(未計交稅),也需要支付兩位兒子讀書費用。在這種情況下,他訴說自己沒有經濟能力來支持教會建堂奉獻。相反,另一名收入較少的家庭,因著政府一連串免公屋租金和差响等政策而受惠,家庭的經濟負擔稍為減輕,她決定用免柤和差响的款項用作建堂奉獻。試問,在這兩個家庭上,是那個家庭比另一個家庭較為忠心呢?難道要用建堂奉獻多少,作為分辨忠心的指標?

    如此看來,多收的未必能多付出,少收的不代表其缺乏。經文的重點是指出僕人「理所當然」的責任,就是按各人所托付的多少,盡忠職守地向主人交帳。

  • 持平地說,教會建堂是實質上的需要,空間不足便需要建堂。教會期望會友為建堂奉獻,是人之常情,不用「金句」前「金句」後。較為富足的會友聽到上述的經文,會有何感受呢?彷彿奉獻壓力傾斜於較為富足的會友身上。相對不足的會友,會否感到無能無力而自卑呢?就算這些疑問實屬筆者多疑,但以筆者有限的聖經知識對於額外奉獻(不是十一奉獻)的教導,比較合適的經文是哥林多後書其中一段。保羅讚揚哥林多教會額外奉獻金錢以幫助耶路撒冷教會的不足的那份心意(心意是經文的重點):「各人要隨心所願,不要為難,不要勉強,因為上帝愛樂捐的人。」(參:哥林多後書9:1-8)

    有時候,聖經比粗口更難聽,是因為報導對象是那些非會友和非信徒,他們(包括筆者)不會明白城浸的切身處境究竟是如何。只是,若將「金句」搬出來成為教會建堂的支持點,只會讓成公關災難。新聞發佈後,網上的回響都以負面為居多,甚或有網民形容城浸為「耶能」教會(粗口諧音),又指教會利用聖經,間接逼使信徒賣物業或投資來籌款。鑑於種種負評下,教會何苦搬「金句」出來成為詬病呢?

    林天予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