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短短幾天,社交媒體牽起一股浪潮,至今有多達120間大專院校和中學的師生、校友,發起聯署聲明,反對政府霸王硬上弓,強推《逃犯條例》修訂。論規模,論聲勢,不遜於早幾年的冰桶熱,而對香港人來說,這次自發行動,還平添一份更在地、更入肉和更悲壯的激情。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教聯會)眼見形勢不妥,於本月廿九日發聲明,強烈譴責學界聯署是將政治操作帶進校園,認為「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強烈反對有人將一己的政治訴求帶入校園,企圖利用師生作政治表態,嚴重破壞校園安寧。」
其實,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政治的場所無處不在。作為培育下一代的地方,管治者對學校的意識形態監控更從來不會掉以輕心。經過七年前反國教一役,擔心下一代被洗腦的人,對政府的不軌企圖,應記憶猶新。教聯會說甚麼「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若非昧於世情,便是賊喊捉賊,搬出「去政治化」的口號,試圖拉攏立場保守、思想單純的教育界人士,爭取其認同,以達至其減弱反對聲音、暗撐政府修例的政治目的。
教聯會的聲明又呼籲教師緊守崗位,「發揮專業精神,以理性持平的態度看待修例,並教導學生多角度探究修例的利弊」。但假如教聯會本身真的夠專業和理性持平的話,那麼她首先要做的是以身作則,認真檢視學界不同崗位的人反修例理據(包括外國政商界的不滿和憂慮),不能為撐政府而撐政府,應該「多角度探究」,給得出有力的反駁,才提出反對。
現在呢?教聯會本月已發表聲明,表明支持盡快修訂《逃犯條例》。究竟為何這群教師及其所屬的組織,在自己作政治表態時,完全沒有將「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的原則當做一回事,這是否雙重標準,實在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