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明日大嶼的「陽謀」

明日大嶼的「陽謀」

我不是土地專家,所以準備真金白銀付錢支持本地研究社多做研究,了解「明日大嶼」的問題。

我猜想政府未來會亮出幾張王牌,說服大眾這計劃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第一張王牌是賣地,這點最容易講,因為就2017年的賣地收入已經達1,800億,就算人工島的成本達萬億,最終也不成問題。過去回報不代表將來表現,政府拍賣的地在哪裡?大嶼山人工島有沒有可能有同等價值?政府未有用理性說服大眾,但不少人已經想當然地認為無問題,因為大多數人都活在樓價長期上升、賣地收益創新高的大勢裡,而香港本身就有七千多公頃地來自填海,當中不乏「地王」與「樓王」,有地就自然會升。先不論供求關係在人工島落成後的轉變及大嶼山的地理位置問題,香港的發展面貌不停轉變,但用賣地補貼填海的思維不是自古以來就有的思維,例如兩期屯門發展計劃(1966年及1971年)共填164公頃地,何來這種計算?現實是填出來的三聖及屯門碼頭地價也不見得高。

地價創新高有什麼意義?就是地產商在回歸後繼續獲得特區政府之前不停在樓價創新高背景下獲利。地的供求在一種政府與商家共贏的潛在規則下取得不利市民的平衡。這種平衡在數十年前還未確立,賣地收入與填海成本不會放在同一個天秤上。倒過來,不少香港填海地都不以起私樓為目標,填海講賣地收入是頗新的推銷手法。政府暫未提出,但少數媒體膳稿今年年初在「土地大辯論」開始時已經提出來,路早已鋪好。

另一張政府會打出王牌,就是不斷強調人工島上會有大量公營房屋,阻礙計劃就是阻礙興建公營房屋。這說法很難拆解,很多對政策不太了解的香港市民根本沒有抵抗力。雖然很可悲,但只要政府將政策捆綁於任何社會福利或者住屋,基本上可以為所欲為。公營房屋是給誰住的﹖是由今日起到十多手後的新移民,還是將市區重新規劃,將鬧市的居民以不同方式移到偏遠的大嶼山﹖我不知道,在一個虛偽的「土地大辯論」後,我什麼都不知道。

無論怎樣說,這是一個超級龐大的項目,不計超支的話其起始成本十倍於高鐵;如果以高鐵的超支比例計算,人工島的成本就等於現在香港的儲備總額。的確,錢不是一次過支付,人工島最終也會有買地收益(但不知多少,也不擔保香港地價會持續向上,或於現在水平),香港的儲備不會一次被吞光。然而,就算你如何樂觀也不能改變這是一個世紀大賭博的事實。另外,從數字看我怎樣也想不通這計劃如何符合「量入為出」的理財原則。

政府儲備不需要很低才需要發債,我最害怕的是政府為了支持這個人工島計劃,打開大量發債支持基建的先例,自此香港就可能會不停負債來搞基建,減少內地的產能過剩。此例一開,後禍無窮。就算政府不發債,香港就失去最龐大的利用價值,只會一步一步走向新疆的方向。或許香港仍然有少許當中國窗口的價值,能夠繼續發揮當買辦的功能,但觀乎特區政府近年如何高調地摧毁法治、不理外交問題地打壓自由,似乎中共也不怎樣重視香港這方面的價值。

這一場賭博,香港好像勝算不高。這是定律吧,在賭場裡莊家長線會獲勝。

題為編輯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