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串謀新地收受利益一案終於有了判決,當公眾慶幸香港廉政制度得以彰顯之餘,有否想過這其實與我們有重大切身關係?香港過去十年間樓價飆升近三倍,遠超人均GDP的60%增幅;升幅拋離其他地方,成為全球樓價最高,兼且樓價負擔比率最高城市。相比之下,同樣是地少人多的新加坡,整體人均居住面積比香港足足大一倍,樓價負擔比率只是香港的三分之一。當我們要挨貴樓, 一家人被迫節衣縮食、越住越細的時候,有沒有想過,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出了甚麼問題?這一切背後有多少是因為政府偏幫甚至勾結地產商?
房屋供應不足是政策使然
九七年金融風暴爆發後樓市大幅下挫,在地產發展商連番施壓下,董建華政府取消了八萬五建屋目標,並推出一系列救市措施,包括暫停賣地,無限期擱置興建居屋、削減鐵路沿線項目等,種種措施令房屋供應量劇減。曾蔭權任內樓市狂升,但政府坐視不理,縱使樓價超越了九七年高峰,依然堅拒復建居屋和定期公開拍賣土地,反而採用「勾地表」機制,把土地供應的主導權從政府轉移到地產商手上。停止賣地令土地儲備少的小地產商無法以較低市價買地,樓市在缺乏競爭下,逐漸被大地產商壟斷。政府在停售居屋後以同等數目資助貸款名額取代,變相鼓勵市民購買私人物業,並容許內地富豪藉購買香港物業作投資移民,為樓市火上加油。
到梁振英上場,標榜房屋政策為「重中之重」,似乎下定決心要整頓樓市。可惜其措施只集中於壓抑需求,狂加印花稅令二手樓市陷於癱瘓,趕絕炒家之餘,卻連真正的用家也遭殃。在增加供應方面,梁振英雷聲大、雨點小,上任兩年多,才弄出一個「長遠房屋策略」,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量為48萬個單位,即平均每年48,000個,雖比曾蔭權時代的24,800個為多,但仍然未回到董建華時代的62,200個,更不及回歸前平均每年5至9萬個。況且政府一味推說找不到土地,決心令人懷疑。樓價在政府推出「辣招」後依然猛升,說明房屋供求失衡的問題始終沒有真正解決。
香港真的缺乏土地嗎?事實上,香港已開發的土地只佔總面積23%,其中僅7%土地作住宅用途,就算不考慮填海或發展郊野公園這些具爭議的方案,香港其實還有不少土地發展空間,單單遭發展商囤積荒置的農地已有四千多公頃,差不多是香港4%面積;只要多開發1%土地,就足以多住一百萬人。即使在已開發土地中,政府也沒有好好利用,譬如啟德新發展區的規劃裡,只有12%用作住宅用途,而且發展密度偏低,用作公營房屋不足3%; 進行中的新界東北發展計劃,住宅用地只佔15.6%,當中六成以低密度豪宅為主,用於公屋或居屋土地只佔整個發展區面積的6%。
由此可見,香港地少人多雖然是事實,但樓價高企很大程度是特區政府長期壓抑土地與公營房屋供應所造成。近年公屋輪候冊申請再創歷史新高,平均輪候時間超過三年,部份更長達八年。房委會事隔12年再度開售居屋,三天就派了九萬多份申請表,可見市場積壓了一大批有實際住屋需要的用家。在公營房屋嚴重缺乏的情況下,這批急待置業的市民大部份最終都會被迫投向私人市場,成為地產商的囊中物。
特區政治造就官商勾結
事實上,自回歸後特區政府被質疑勾結地產商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前特首董建華未經公開招標下批出數碼港項目港予李澤楷旗下盈科拓展;前房屋署副署長鍾麗幗退休不足半年便出任恆基旗下香港小輪業務發展董事,並積極協助推銷恆基提出的西九發展計劃;前房屋署署長梁展文以低於市價賤賣紅灣半島予新世界發展,退休後隨即出任新世界中國執行董事;前特首曾蔭權被揭發任內多次收受富豪利益等等。發水樓和屏風樓的湧現,正是董建華任特首、梁展文任房屋局副局長及屋宇署署長期間,准許發展商興建一系列獲豁免樓面面積的環保設施,讓發展商賺盡市民的血汗錢。
官商勾結和利益輸送在回歸以後一而再、再而三發生,跟政治制度及特區政府施政嚴重向地產商和大財團傾斜有莫大關係。首先,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由四大界別1,200人組成,其中以大商家和地產商為主的商界就佔了450人。這些人除了在第一界別的商界裡,還廣佈其餘三個界別,特別是第四界別的人大、政協、立法會議員中,就有大量地產及商界代表。結果選委會裡盡是大地產商的身影 - 長和系包括李嘉誠父子共8人、新地包括郭氏三兄弟共15人、九倉連同吳光正在內共十人、恆基李兆基父子、其他地產商包括新世界、鷹君、怡和、信德、華懋都有代表;單是來自各大地產商及其相關公司如建築商等就多達97人,他們對特首選舉的影響之大可想而知。
其次,立法會功能組別又是地產商和大商家的天下,除了少數專業界別外,基本上都是公司票,而且大多在沒有競爭情況下自動當選,意味議席被嚴重壟斷,跡近世襲。在分組點票機制下,功能組別議員享有「少數否決權」,只要有過半數功能組別議員投反對票,就可以否決任何由議員提出對政府或工商界不利的議案,這成為了政府和建制派的尚方寶劍。譬如,2006年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規定發展商在售樓說明書中,須提供位置圖則、樓面平面圖、價目表、所須繳付的其他費用等等,並禁止包括內幕交易、虛假交易、操控價格,以及披露虛假或具誤導性的資料等市場失當行為;但議案遭功能組別議員否決。2010年,立法會強行通過一條備受爭議的法案,將50年或以上樓齡樓宇的強制拍賣門檻由九成業權降至八成,大大方便地產商收樓重建,漠視小業主的權益。
此外,地產界大量佔據了政府重要的諮詢委員會位置,而且任期往往超過規定的六年。根據南華早報在2010年3月的一篇文章指出,截至2010年3月底,六大地產商的董事在各個法定及諮詢組織擔任共54個職位,比1998年時的16個大幅增加。梁振英上場後更公然安插工商界「梁粉」於各諮詢委員會中擔任要職,例如瑞安集團董事長羅康瑞獲委任機管局過渡主席和貿發局主席;瑞安房地產發展總監劉炳章出任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成員及經濟發展委員會非官方委員;立法會功能組別(商界)議員林健鋒成為盛事基金評審委員會主席。
大家可以清楚看到,政府與大地產商、大財團已組成了一個緊密的利益同盟,同氣連枝-特首靠選委會內商界的選票上位,政府靠立法會內商界功能組別議員護航,商界則靠政府在政策上偏袒,彼此互相照應,合作無間, 互惠互利。政府高官只要奉行特區房屋政策,與地產財團打好關係,在位時政策固然得以順利推行,退休後更可加入商界搵真銀,一舉兩得。在此環境下,誰與大財團大地產商作對,真是自討苦吃,自斷財路。越來越多證據顯示,特區政府的房屋政策根本只為權貴服務。2014年3月的一期《經濟學人》編制了一個「官商勾結指數」,香港高踞榜首,與政府有勾結關係的富豪佔本地生產總值近六成,遠超其他地方。
中產階層受害最深
香港的中產人仕一向交稅多、福利少,基本上不符合資格申請任何形式的資助房屋,購買或租住私人樓宇便成唯一選擇。年青中產未置業者固然最受高樓價影響, 有幸已「上車」者亦切勿因身家上漲而沾沾自喜,除非閣下除了自住居所外還額外持有收租物業,否則樓價上升只是紙上富貴,不但對你沒有實則好處,反而有礙細樓換大樓,令你和家人無法改善居住環境,將來你的下一代結婚生子恐怕也難以負擔新居,最終只會像你一樣一世做樓奴,半生辛勞只能換來一個蝸居。
政治當真與你無關?你願意繼續做沉默的大多數,任由自身利益被剝削?不想的話,你可以登記做選民,運用你手中的一票,選出真正為我們爭取利益的議會代表,替我們監察政府,改善施政。長遠而言,一個真正向市民問責的民選特首,一個真正反映民意的民選立法機關,才有望改變香港目前不合理、不健康的高樓價政策,打破大地產商的壟斷,令我們不用世世代代做樓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