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鄭昨日的記者會,最值得關注兩點是:
(1). 這場運動已演變成挑戰國家政權的革命
(2). 這場運動正破壞香港經濟和社會繁榮穩定。
第一點應該理解為港府會使用更高級別的武力鎮壓,加上現在警察近乎失控的狀態,我們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會有第一個香港人在抗爭現場中身亡。然後決定運動的興衰變化的關鍵要素,取決於多數人(尤其是不參與者)怎樣理解鎮壓後的傷亡,是歸因為抗爭者自行承擔的必然結果,還是政府極盡邪惡的手段。而在香港的歷史及政治語境底下,政府更高級別的鎮壓會否引發權力精英(包括商人、中高官及高社會階層人士)的內部分裂,以及一般人將其視為六四香港版,是為影響後續抗爭動員的關鍵。
有關於第二點比較複雜,要放在更大的脈絡去分析。運動直至現時為止,抗爭陣營的文宣活動都做得充足成功,而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取決於抗爭的模式和文宣的創意手法(例如長輩圖)和內容展現的包容度(對淺藍或中立人士的諒解和循循善誘)和情感力量(打感情牌,內容更符合多數人的價值觀)。抗爭模式一定程度限制了文宣的成功率,即譬如越和理非、越能讓多數市民接納或容忍的運動模式愈可能令文宣成功。
然而,當抗爭的模式隨著時勢升級,使用更多武力還擊及舉行更大規模的不合作運動(阻塞馬路或交通)將會提升文宣的難度,因為這原本就與多數民眾的世界觀和生活環境不合。這些模式對經濟的影響愈大,也有機會引來更多民眾的反彈,以及權力精英階層為了擁護自身利益而團結反對運動。這也是為什麼林鄭要強調這點原因。另外,警察決定每日開記招的原因也是要和反對陣營打文宣戰(定性和詮釋事件),企圖爭取更多普通民眾的支持。
要面對政府升級的鎮壓手段,我們需要更多的武力升級抗爭嗎?這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想清楚的問題。書生不反對以武制暴,但我想強調,以武制暴的真正力量不在於用更大武力將政權擊倒,否則最直接就是武裝革命,與警察決一生死。以武制暴的真正力量是在於「制衡」——面對警方日益加劇的暴力,減少己方陣營的損失(正如現時前線所謂的full gear也不過是防御型裝備為主),增加政權的管治成本至臨界點。
在20世紀中後期多個威權國家反對陣營發動的公民抵抗,雖有武力反抗的場面,但整體來說皆是非武裝式的civil resistance。這些國家的國民性格一般都比香港人更勇武,面對更暴力的鎮壓(不斷死人),為什麼他們都不武裝起來抵抗?因為第一,即使某些國家反抗戰營曾有武裝組織,但強弱懸殊,國家鎮壓武器太過強大,縱然打遊擊同樣很快被殲滅,亦多數得不到市民同情。第二,他們瞭解非武裝和高度約束武力的抵抗能更得民心,他們的武力抵抗也用在保護一般市民和其他(所謂和理非的)不合作運動上,從而獲得更多人支持。因此,如果說「勇武」確實具有真正力量,這個力量是在於更明智的運用勇氣和武力去有效促成非傷害性的其他目標,而不是單純想發洩或復仇。雖然書生明白當前警察的種種暴行濫權引起大家仇恨情緒,但面對失控的敵人,我們就需要更多更冷靜的思考和戰略。
因此,如果我們選擇不走武裝革命之路,就要把我們的勇武用在實現更大的不合作運動。在沒有必要下,不需要堅持留守現場,甚至不需要打遊擊直接be water化整為零即可。我們也要考量遊擊式堵路是否真能有效提升政府管治成本到臨界點,還是「五五波」打個平,個人需要付出沉重代價(被捕),也喚不起群眾支持。
另外,透過堵路來引發市民「強迫被罷工」是可能奏效的,只要本身罷工的人數遠多於不想罷工的人數,加上文宣成功和工會配合的話,就能令不想罷工的人妥協或轉軚,但香港似乎仍未到這階段,也沒有強大的工會組織。我們需要更多宣傳和組織,而非對不罷工的民市作出指責或批評。在威權政體下的反抗,很容易出現「工人vs知識之士」的情況(即工人不理解反抗運動與其自身利益是什麼,甚至認為運動損害其生計,這是因為工人一般缺乏對社會利益關係的複雜結構理解),然後運動會趨向人民內部分裂。我們要小心謹慎走每一步棋。
在這一兩個星期,抗爭模式開始有固化的趨向,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和兩極化也開始浮現。我們要一起去想更靈活的抗爭活動,要去爭取更多市民的支持。今日七區集會及罷工運動可能是今次運動中一個重要的轉捩點。今日之後,大家要更冷靜更努力思考未來的行動。
【經營困難,贊助書生100蚊】
銀行戶口:783-279938-668,香港恆生銀行, PangChit
PayMe : D232548655
PayPal:paypal.me/bacchuspang
轉數快ID: 4225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