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捐款

政府勿妄想以公共年金來逃避全民退保的訴求

政府勿妄想以公共年金來逃避全民退保的訴求

攝:Alex Leung
文:李志鵬​ (爭取全民退休保障聯席)

政府於2017年施政報告中提出發展公共年金作為處理香港退休問題的方法之一。較早前,香港按揭証券有限公司公佈了年金計劃的方案,市民如於65歲時一筆過投保一百萬,便可以每月得到五千多元的年金,直至身故。然而,這個未見成效及用作劫富濟貧的年金計劃,只是政府用來轉移視線以否定全民退休保障。

年金金額與通脹脫鈎

現時政府提出的公共年金計劃存在著很大的設計問題,其中最顯著的問題就是年金計劃並沒有與通脹掛鈎,即使女性長者於開始時投保一百萬元,每月得到五千三百元看似十分吸引,但如果以通脹率為2.5%計算,該長者活到九十歲時的實質購買力只有2,814元,只是投保首年的購買力的53%。重要的是,年金計劃的其中一重要對象如果是一些不懂自行投資的市民,他們一般對通脹和實質購買力等慨念敏感度較低,加上計劃由政府推出,容易令市民相信投保年金就能過安心過退休生活。但是,如果日後遇上嚴重通脹的問題,到頭來市民的退休生活便會大受打擊。

計劃成效成疑

有論者認為只要以扶貧性的社會保障制度幫助貧窮長者,加上提供年金計劃供較富有的長者便可在沒有全民退休保障計劃下解決香港的退休保障問題。然而,這正正就是政府轉移視線的技倆,籍著提出不同計劃及一些政策上的小修小補去否定推行全民退保的逼切性。只要我們看看今天的長者貧窮率便可發現,即使政府政策介入(生果金、長者生活津貼等)後,長者貧窮率依然高企至超過三成,箇中原因正正是政府的扶貧式福利及相關審查制度令不少有需要的長者寧願每天都生活在水深火熱中也不願「搲爛臉」去申請政府福利。

此外,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亦表示年金計劃的主要對象是中產人士,然而,長者往往需要留下一定儲蓄作不時之需之用,因此只有擁有一定資產的長者才會選擇參加這個年金計劃,而這些有一定資產、本身已經可以透過各種投資為退休打算的長者,又會否參加這個計劃便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再者,年金計劃雖然強調為有餘富的中產長者製造穩定的收入,但並沒有解決到個人風險的問題。當長者隨著年紀越大身體機能漸漸變差而需要入住安老院,一位入住私營安老院的長者需以每月1萬5千元支付安老院開支,如入住5年已需要接近100萬。在審查式福利制度下,三支柱的自願性供款/年金計劃,無法解決四支柱走向「共同付款」及私營化模式的困局。

由此可見,即使把年金計劃設定為主要幫助較富有長者,讓審查性的制度幫助貧困長者,這仍是不能解決問題。以審查式制度支援貧困長者並沒有處理標籤效應的問題,而且現時審查式的退休保障制度並無融資機制,財政可持續性成疑,即使年金計劃或有助減少部份領取審查性福利的需要,是否因此足以維持審查性福利的可持續性,仍成疑問。

年金計劃對於處理香港長者的退休保障問題的成效確實成疑,只要政府繼續以審查式、小修小補的福利配合年金計劃作為解決長者退休保障問題的方法,這個問題只會日益嚴重,在可見的將來只會有越來越多的長者生活於水深火熱中。

強制性年金劫貧濟富

政府提出的年金計劃暫訂是自願性質的,但有些人士竟提出強制性年金計劃,將市民的強積金戶口中的權益於65歲後轉移到年金計劃中並按平均壽命及既定利率,計算每月領取金額。提倡人指出由於參與者的壽命長短不一,營運的機構可以因此而分擔風險,減少長壽風險所帶來的負擔。年金計劃的概念就是壽命較短的補貼壽命較長的參與者,從而去分擔風險。然而,研究都指出富有的人較貧窮的人長命(註一)。因此,若果政府提出強制性的年金計劃,除了令打工仔女們不論於退休前還是退休後也被逼以投資去處理退休問題,還要赤裸裸地劫貧濟富,以較貧窮、壽命較短的參與者去補貼較富有、壽命較長的參與者。

除此之外,政府現時提出的年金計劃由金管局的外匯基金負責投資,而政府提出的計劃確保年金有特定的回報率,因此當市場不景氣時政府需承擔一切風險,動用公帑去確保年金的回報率。可是,正如政府所講,年金計劃的主要對象是中產、擁有一定資產的長者時,而當投資回報低於保證回報率時需靠公帑去「包底」的話,此等做法又是否政府經常強調的「用得其所」呢?

總括而言,政府現時提出的年金計劃只想轉移社會的視線。此外,政府提出的年金計劃的成效成疑,當中政府的「包底」更會令人質疑政府補貼中產、有一定資產的長者的合理性。再者,如果政府將來推出強制性年金計劃,此舉更加是劫貧濟富。要解決長者退休保障的問題,現時最逼切、亦都是有效的方法就是推行免審免查的全民退保。當推行全民退保後,所有市民都可以得到基本而穩定的養老金,確保了基本生活需要,至於資產較高、希望追求更高品質的退休生活的長者,則可以在全民退保之上自行選擇如何運用其資產,致使不論較貧困還是較富有的長者都能夠老有所養。

註一:每日電郵報導:Rich men live 10 YEARS longer than poor men, study rev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