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藍骨
郵局功能簡單,就是用來寄信,頂多會去交水電費,買買郵票之類。這是大部分香港人對於郵局的印象,如果沒有需要寄出實體信件或者領取包裹,也許連郵局的存在亦漸漸忽略。的確,香港的郵政部門提供的服務有限,只有郵政服務和少量其他業務如電子證書、郵繳通等等。其實放眼世界,其他國家的郵政機構規模可大得多,提供郵政物流以外的服務,而且很多都走上了民營化之路,帶來更多元化的產品。
最經常與郵政機構掛勾的服務,原來是銀行儲蓄業務。在全球各地也有類似的做法,遠至英美,近至中日韓,都各自有郵政儲蓄銀行。最初實行郵政儲蓄服務的是英國,在 1861 年開設了 Post Office Savings Bank,結合郵政網絡提供全國便民儲蓄服務,讓原先只有富人可以使用的銀行服務,普及至一般市民,即使是窮人或者居住在鄉郊地區的人,也不用再把儲蓄放在家中。這樣對政府來說,亦是個輕鬆獲得資金的方式。隨着社會發展,郵政儲蓄銀行的功能不斷擴充,從基本的存款服務變成更豐富的金融服務,甚至發售國債和彩券等等。至於香港,雖說地方不大,沒有難以接觸私營銀行的偏遠地區,細小的新加坡卻曾經擁有郵政儲蓄銀行(1877 年成立,至 1998 年被星展銀行合併,成為新加坡最大的銀行),同樣是英國殖民地,卻有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也是值得深究。
除了銀行服務外,算是本業的郵政服務,同樣能有不少變化。雖然現在互聯網的普及令實體信件的流通量降低不少,但同時網上購物亦為物流業帶來龐大商機,一些郵政機構因此抓緊機會憑自身優勢挽回劣勢。由郵局所提供的快件速遞服務為 EMS,由萬國郵政聯盟中的郵政機構提供。一般來說都是由郵差兼辦送貨,服務彈性和速度比其他快遞公司要低,但同時也有着覆蓋偏遠地區的優勢。有趣的是,也有郵政機構私營化之後同時提供國際速遞服務,把服務延伸到海外。我們熟悉的 DHL 就是這麼一家速遞公司,現時屬於德國郵政旗下。而幾年前因為成為在香港派遞 iPhone 的速遞公司而變得有名的 TNT,其實是荷蘭郵政私營化後的公司。這些機構雖然仍然提供着本地的郵政服務,但服務範圍已經遠遠不止於此,更靈活地對應着社會的變化。
郵政機構私營化雖然能夠令營運變得更加靈活,帶來收支平衡和資源的有效分配,但與其他公營機構私營化的問題一樣,郵政服務作為基本的民生服務,有些情況下不能避免虧損,例如偏遠地區的郵政服務,可能就是當地居民為數不多的對外連繫方式之一,郵局甚至有着便利店般的功能,卻不一定能為郵政機構帶來利潤。成為私營機構後為了保持利潤而削減這些服務的話,對有需要的居民來說並非好事。對於民營化郵政機構的監管和競爭法規的完善,可說是十分必要。各國對於郵政民營化的取態不一,而香港雖然曾經有討論郵政私營化的問題,最後亦不了了之。
郵政服務,表面看似是簡單的信件收發,卻同時是十分重要的基本民生服務。雖然互聯網取代了簡便書信成為現代人溝通方式,實體文件和包裹的運送仍然是無法取代。如果能夠靈活地運用郵政網絡,帶來更加方便的物流服務,又何樂而不爲呢。